本报记者任珊
5年前的7月31日,北京获得了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自此,北京成为历史上首个“双奥之城”。从鸣枪起跑,到全面推进,再到攻坚突破,新建场馆从无到有,改造场馆实现“华丽转身”,北京多个场馆还升格为“双奥场馆”,具备冬夏项目场地双转向能力。
今年,国家速滑馆22条“冰丝带”将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飞舞;国家雪车雪橇中心1.9公里的“巨龙”蓄势待发。到年底,北京赛区和延庆赛区将全面具备办赛条件,这座“双奥之城”正在努力交上一份满意的冬奥建设答卷。
新建8个场馆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时钟拨回3年多前。
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强调:“着眼精彩、非凡、卓越,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向祖国人民、向国际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年3月31日,市委书记蔡奇下达北京冬奥建设“开工令”。北京冬奥建设以“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的昂扬精神,全面有序地向前推进。
年北京冬奥会分为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个赛区。北京市负责筹建的北京赛区和延庆赛区冬奥工程,新建场馆8项、改造场馆7项、临建场馆2项,相关配套基础设施31项。
如今,站在北五环林萃路的东南方向远眺,便可望见一个马鞍形屋面建筑,这便是被称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建成后,它将与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一起,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
“两年前我刚来这个项目,这儿刚开完槽,是个大坑。”站在年内即将完工的场馆前,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绍辉感慨万千。当时,他只能一遍遍地对着图纸想象“丝带飞舞”的样子。
国家速滑馆要建国内最大跨度的正交双向单层椭圆形索网屋面。这个马鞍形屋面,生根于上千吨的环桁架之上。为了节省工期,屋面环桁架准备实行滑移安装、平行施工。这种操作方法在全国项目建设中并不多见,张绍辉只能带着项目人员“摸着石头过河”。
经过多次模拟、演练,最终决定先将南北两侧各约吨环桁架吊装完成,然后东西方向“滑移”,使之“汇合”。环桁架下的液压千斤顶犹如机器人发力,带动上千吨的钢铁巨龙从东、西两侧向内侧的主场馆上方平行推移,再与吊装区的环桁架合为一体。整个过程,张绍辉和项目人员看得“心惊胆战”,“因为以前没这么干过,而且如果失误,工期又要延误。”这样的担心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月。
经过七百多天的日夜奋战,张绍辉和同事们成功实现诸多重要节点目标。看着“冰丝带”离当年图纸上的样子越来越近,张绍辉对于冬奥的期待又近了一步。
相比北京赛区,延庆赛区无疑是从无到有全新建设的。在海拔高达米的小海陀山上建场馆,难度可想而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更是填补了国内赛场建设的空白。
胡高腾是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工程部的一名土建工程师,主要参与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竞速雪道及附属建筑工程的工作。年2月4日,他第一次来到小海陀山山顶,勘探项目现场。当时,上山的路全是土路,只有一人宽,背上矿泉水和干粮,借助一根登山杖,胡高腾和同事们花了6个小时,从山坡南面爬到山顶。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无可借鉴经验,胡高腾和同事们就这样开始了建设。按照之前的雪道设计,要开挖20多万立方的土石方并运送至山下,但实际操作中才发现,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雪道优化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工作。
海拔高、天气冷,一些机械降效明显,胡高腾和同事克服种种困难,一起加班加点,用了45天的时间,做了长度米的雪道样板段。年9月,国际雪联专家来现场看到了未来雪道的建设效果,表达了高度认可。
接下来就是挖孔桩施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共7条雪道,其中最大的垂直落差约米,坡度已经接近70%。“我们‘海陆空’机械全用上了,有的地方机械到不了,还得完全靠人工。”胡高腾说,他们还用上了“人背马驮”,将建筑材料、食物、水等物资从海拔米的山脚下运送到米的山顶出发区。骡马的运力毕竟有限,为此,六驱运输车、履带运输车、货运索道、直升机齐上阵。
每天,胡高腾和同事们都要往山顶跑一趟,巡查现场,查看施工进度,处理施工中的问题。一般上午9点上山,带着泡面和干粮,中午在山上将就一口,下午两三点再往山下走。山上有时候艳阳高照、风速温和,突然就刮起大风。进入冬季,山上气温接近零下30℃,胡高腾都是套两件羽绒服,加起来五六件衣服。尽管这样,依然难以阻挡小海陀的寒风。
如今,通往山顶的技术道路和索道建成,B1、C、F索道已取得客运索道安全检验合格证,附属建筑工程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不用再徒步爬山,胡高腾反而有点怀念。建设这座赛场的3年多来,胡高腾用脚步“丈量”的距离已经超过几万公里。如今,大家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场馆已巍然矗立,静静等待着第一批运动员的到来。
市重大项目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像国家速滑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这样的新建场馆,北京赛区和延庆赛区还有6个,它们正在成为首都北京的城市新地标。
新技术、新材料成就“冬奥速度”
从冬奥工程开工,到为迎接“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做好准备,其实,冬奥工程建设期平均只有2年多时间,北京冬奥建设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的难关,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冬奥速度。
创新,则是“冬奥速度”背后不竭的动力。在近几年的场馆建设中,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被大量运用。
雪车雪橇比赛赛道是亚洲第三条、中国第一条高强度双曲面喷射土成型赛道,长约1.9公里,由16个角度、倾斜度都不同的弯道组成,其中喷射混凝土施工是赛道建设的主要工艺。在往届冬奥会上,为了建成高精度赛道,大多举办城市高薪聘请外国喷射手进行操作,而在延庆赛区,施工单位却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属于中国的首支混凝土喷射“铁军”。
向茂胜正是这支“铁军”的带头人,他也是最早接触项目的喷射手。一把喷枪实际喷射时加上混凝土的重量可达60斤,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稍有不慎发生堵管人就容易被甩飞,高墙喷射更为危险。每位喷射手都如同运动员一般要经过层层选拔。首先要身形魁梧,以体重压住喷枪的后坐力;其次要体能达标,每段赛道连续十几个小时的作业都是常事儿。最终,向茂胜和他的20名同事通过了喷射手考核。
由于交通不便,加上工期紧张,向茂胜和同事们在山上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学理论知识,练习实操。喷射手的喷射技巧甚至严谨到站位、枪法手势都会影响到喷射的质量。从6米模块到11模块再到认证模块,“铁军”每个人都经历了几百次的喷射训练,近一年的训练使得21名喷射手考核认证全部通过,包括向茂胜在内的13名持A证喷射手还能进行高墙段喷射,对混凝土均匀度的把控精确到毫米级。也是靠着赛道喷射混凝土材料、制备和成形工艺,建设者创造了4项技术发明,创新11项关键技术,取得国际单项组织专家认可。
椭圆形的国家速滑馆是一座索网建筑,屋顶长跨米,短跨米,2万平方米的空间,屋顶重量仅有传统屋顶的1/4,这个秘诀体现在挂索网上。挂索网,成为项目团队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工程的关键一环。
“索网结构好比一个网球拍,也是建筑的‘骨架’。”张绍辉打比方。但这个“骨架”的安装也绝非易事,多个“网眼”在保证尺寸精确度的同时还要为屋面板块的安装预留条件。
“稳定索的张拉力大,同步性要求高,每步张拉距离为30毫米。为了保证这样的精度,每步张拉完成后都要进行距离、张拉力值等数据采集完成,分析安全可靠后再进行下一步张拉,不然前功尽弃了。”张绍辉介绍,由于索网是马鞍形,所有的网面都不是一个标准的四边形,多个“网眼”都要经过精确的三维扫描。施工团队测了多个点,最终,块各不一样的屋面板分厘不差地组装在一起。
“智慧建造”也在冬奥场馆建设上被广泛应用。以国家速滑馆为例,它可以像造汽车一样,所有“部件”都采用全数字仿真,工厂化预制,现场组装,建设速度、建设质量成倍提升。
体制创新和工作方式创新也成为“冬奥速度”强有力的助推器。北京市将冬奥建设行政审批纳入“一会三函”审批改革,大幅提高审批时效。由全市19个部门组成工作专班,监察、审计常驻一线,加强事中服务和过程监督,为冬奥建设步入快车道助力。
绿色办奥制冰首用二氧化碳制冷剂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在北京冬奥场馆建设中,绿色办奥的理念深入人心,贯穿始终。
在延庆赛区,为落实绿色办奥理念,一大批环保专家踏遍青山,用两年时间为延庆赛区制定出54项环保考核指标。所有施工面的原状土全部细致剥离收纳,待完工后原貌修复,确保土壤不因建设而流失,生态不因施工而改变。
为了建设高山雪道,延庆赛区移出来的一万多棵乔木,都在延庆冬奥森林公园找到了“新家”。在小海陀山脚下的张山营镇,有一片占地约亩的保护林,这里的许多树上都挂着一张印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