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保障队官兵加工制作野战快餐。
弹药保障队官兵展开野战弹药库。
油料保障队组织官兵进行无人机灭火作业。本文图片均由吕冀周摄
01:36天灰蒙蒙的,寒风凛冽,空气里弥漫着硝烟的味道。沈阳联勤保障中心运输保障队驾驶员张涛搓了搓冻僵的手,握紧方向盘发动汽车,带领车队冲入一条枪声四起的赛道。
11月28日至12月2日,联勤保障部队“精武联勤-”比武竞赛在华中某地拉开序幕。来自各联勤保障中心、医院和机关直附属单位的余名官兵,共同角逐指挥机构、保障单元、联勤尖兵三大类别下的32个比武课目。
在有着14年兵龄的“老驾驶员”张涛看来,这场自年成立以来联勤保障部队组织的最大规模比武竞赛,“专业覆盖全面,设置战术背景,模拟战场环境,像在参加一场真正的战斗”。
“比武场连接着未来战场。”比武竞赛总裁判长黄余良介绍,此次比武全面检验阶段训练成效,系统检验部队实战保障能力,就是要树立一个导向:“联勤不再是后勤,要成为一支可以随时投入作战的军事力量。”
联勤保障怎么保,比武内容就怎么设
在运输保障单元,一条串联起18个点位的赛道上,等待张涛的是弹坑、水坑、火门、震毁路等重重考验。
“几乎所有战场上可能遇到的情况都出现了,必须迅速调整状态,适应各种路况。”赛场上,张涛作为头车驾驶员率先驾车通过火门和一段凹凸不平的震毁路。前方道路被“炸毁”,他和战友们迅速出动,花了不到30秒便搭建起一段临时道路。
在比武竞赛运输投送专业组织者贺佳云眼中,这是一场“完整的向前线战地运输的过程”。“除了通过18个点位的各种路障,运输保障队还要在途中进行物资转移和无千斤顶条件下更换损毁轮胎,最终抵达车场搭建伪装,可以看做是微缩版的战时由后方向前线运输的全流程。”贺佳云介绍。
“其实每一个环节,平时训练中都练过了,但串联得这么紧凑还是第一次。”张涛觉得,这样的考验新鲜,但并不陌生,“不同在于,赛场上要求更高,更紧张。就像平时错了可以重来,战场上却只有一次机会。”
郑州联勤保障中心弹药保障队队员钱社锋深有同感。在弹药保障单元,钱社峰要驾驶叉车,配合战友将装载弹药的36个托盘转运至运输车上,随后尽可能迅速地送往“前线”。
硝烟滚滚,枪声不断,在模拟真实战斗环境的赛场上,钱社峰感到热血沸腾。他小心地控制叉车,尽量平稳地驾驶,因为“弹药箱掉了会扣很多分,更重要的是在战场上就相当于一次爆炸”。
从弹药堆放点到装车的途中,钱社峰要驶过一片布满弹坑的区域,这是赛前抽签时他们抽中的环境。“是不幸也是幸运。不幸的是别人的赛场环境更好,幸运的是我们面对更恶劣条件,全凭本事没出差错。”
然而,在最终的评定中,由于不同类别弹药箱摆放位置出错,钱社峰所在队不幸丢失20分。“平时看着是小事,只不过放错了箱子,其实是很致命的问题。”事后,钱社峰反思,“如果打仗的时候放错了,用错弹药出了事故怎么办?训练中的一点小事,放到战场上就是大事!”
“事实上,一场比武就是一块试金石。我们要试一试,成立4年来,这支队伍训练得如何,有没有形成保障力、战斗力,能不能拉得出、打得赢。”比武竞赛综合计划组组长张超说,尽管每个比武课目都设置有不同的战场环境和战术背景,但核心思路是一致的:联勤保障怎么保,比武内容就怎么设。
“好像在驻训,又好像来参战”
陆军指挥学院教授胡坚受邀担任此次比武仲裁,他曾参加过不少军事演习。在过去的印象中,联勤保障部队属于“后方力量”,“只在后方保障时会看到,离一线作战很远”。但这一次,“战场属于联勤官兵”。
某作战勤务保障大队参赛队员符科文走上了“一线”,他参加的是“指挥所搭建”课目。密林深山中,符科文的第一个任务是利用北斗卫星标绘地图,寻找开设点位。
“完全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模拟在前线临时搭建一个指挥所。”找到目标后,符科文和战友们迅速进行开通,伪装搭建帐篷,挖掘地基和排水沟。
将近零摄氏度的冬日里,符科文和战友们全副武装,挥动铁锹一铲铲砸向坚实的地面。很快,大家就累得汗流浃背,“风一吹冷飕飕的,但不能停,因为计时器还在读秒。”
“战味儿和野味儿开始在联勤官兵身上渗透出来,他们和战场的距离越来越近。”胡坚认为,此次比武按照“指挥机构突出谋划控制、保障单元突出综合能力、联勤尖兵突出一专多能”思路,设置“1+10+21”比武课目,即各联勤保障中心抽组1个指挥所、10个保障队、21类单兵综合比拼,全面覆盖指挥、财务、供应、救护、运投、野营、弹药等各专业保障单元,这是一种“无声的宣誓”,“联勤保障部队正在由后方,全面向前线战场出击”。
医疗保障单元的赛场上,来自西宁联勤保障中心第医院临床医生党晨珀正匍匐穿越铁丝网,迅速向前方“伤员”靠近。
周围模拟枪声四起,烟雾弥漫,党晨珀半跪在掩体后,仔细检查着“伤员”的每一处创伤。他“粗暴”地撕开三角巾包装袋,又轻柔地托起“伤员”受伤的胳膊,小心翼翼地包扎止血。
“作为一名军医,战场上最常遇到的就是清创和止血包扎。一线战斗中,我们就是战友的第一道保护线,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快速的急救处理。”党晨珀参加过多次军事演习和高原巡诊,在他看来,此次比武“不只是考验医术有多精湛,更重要的是检验一名军医在战斗环境下如何抢救伤员,这正是我们首要和必备的素质”。
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临床医生史海达第一次参加比武竞赛,这个长期奔走在病房和手术台上的骨科医生面对硝烟战火,“如同换了一个身份,变成了一个战斗员”。
刚刚下过雨的草地泥泞不堪,史海达踩着水坑向战友奔去,胶鞋上很快沾满烂泥。等待他的是一名“右臂骨折的伤员”。没有先进的医疗器械和干净卫生的诊疗环境,史海达用绷带进行简易固定,口中大声呼喊着,“战友别怕,我来救你了”。
“临床医生走下手术台,走上一线战场,这是我参加比武最大的感受。一个医学博士上了战场,就是一名战士。”回到赛场旁的休息帐篷里,史海达气喘吁吁地说。
“让后方走上前线”正是此次比武传达的理念之一。张涛记得,11月17日,他们从东北千里机动来到华中赛场后,便在指定区域搭起了野战帐篷。整个比武过程中,包括饮食在内的所有保障都由各单位独自完成,“好像在驻训,又好像来参战”。
“联勤保障部队不再是一个后勤保障力量,而是要把自己看作一支作战力量。”黄余良表示,此次比武全程融入实战背景,组织战备等级转进、抽组集结、跨区机动、部署展开、支援保障等“一个过程”连贯作业,“就是要以赛促训,要让联勤保障部队做到拉出去就能打仗。”
让比武成为风向标
西宁联勤保障中心宿营保障队队长肖导和战友们在这次比武中收获不小。最让他们感到兴奋的不是最终夺得了单元课目冠军,而是在赛场上开发出一种新的帐篷搭建方式。
在宿营保障单元,各保障队需要在最短时间里,按一个旅级指挥所的标准搭建帐篷。操作过程中,肖导和战友们发现,如果按照原本训练要求搭建梯形帐篷,篷顶高于人的身高,操作不便,反而会浪费时间。而三角形帐篷搭建速度更快,稳定性也更强。
为了节省时间完成任务,肖导作出了极其大胆的决定:改变搭建方式。
“一切向战而行。比武其实也是一个反向督促,让我们在特殊环境下发现平时训练中不恰当、不合适的地方。”最终,西宁宿营保障队以51分钟的搭建时间拿下该课目第一名,比武结束后,不少兄弟单位前来请教“三角帐篷搭建法”。
“这不仅是一场检验,也是一个开始。就像是探索性的试验,我们在比武中尝试更贴近于实战的训练方式。”比武竞赛军需专业裁判长高成斌说。
作为“探索性试验”的一大亮点,饮食保障单元的无人机投送科技感满满。在这一课目中,参赛队员需要借助无人机,将加热好的食物投送至-米外的指定区域。
在过去,饮食保障大多依靠人力,官兵们驾车运输,或将食物背至前线。在高成斌看来,比武中使用无人机其实是在释放一个信号,“联勤保障的方式正在向更先进、科学的领域探索,体系保障能力正在依靠科技化逐步提升”。
“无人机的投送是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真正面对战争时,释放人力,保存战力,利用信息化手段,更高效精准地完成任务,才是我们比武、训练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作为参与这一课目设置的成员之一,高成斌期待“让比武成为一个开始”。
胡坚认为,这些大胆的尝试与开创,正是联勤保障部队塑型、转型的一个缩影。“让比武成为风向标,以赛引训,用战场环境倒逼实战化训练,告诉官兵们练什么、怎么练,比拿到一个成绩更有意义”。
如今,为了备战比武,各大联勤保障中心均已增设了无人机课目训练。肖导和战友们正在总结比武经验,打算回去后调整训练方式,减少单一课目的训练,增加综合训练。
12月2日比武结束后,千余名官兵带着此次比武的实战化理念返回部队。高成斌期待他们“能成为种子,让战斗精神开枝散叶,让战场真正走进训练场”。
来源:中国青年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