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建设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目前,雄安新区首个重大基础建设项目——京雄城际铁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
京雄城际铁路通车后,雄安将与全国主要城市实现高铁互联互通,北京城区至雄安新区将实现30分钟通达。
8月27日,中交集团参建的京雄城际铁路建设又迎来了重大节点,再次“刷屏”。
凌晨1时20分,京雄城际铁路跨津保铁路连续梁胜利完成转体施工。
中央电视台报道
这是京雄城际铁路全线第一个跨既有铁路转体,也是雄安新区第一个桥梁转体。
26日它是这样的:
转体前的桥梁
昨天凌晨的它,已完成了跨越津保铁路的“优雅转身”:
转体后的桥梁
动态过程是这样的:
转体施工视频
一切看起来轻松简单。
但是!
此次转体的桥梁主跨80米
转体角度62°32′
总重吨
离地高度约30米
整个转体过程仅用了73分钟!
吨是什么概念?一辆普通轿车的重量大约在1.5吨,相当于在73分钟内,让等同于辆轿车重量的“大块头”旋转了60多度,而且最终停下的位置,精度在毫米级。
那为什么要用转体方案呢?
我们先来看看现场情况。
建设中的京雄城际铁路,要以62.5度交角,跨过正在运营的津保铁路。
如果按照常规做法,则面临着“底下跑火车,上面造铁路”的巨大挑战。为了确保津保铁路运营安全,一天内仅有几个小时的“天窗时间”可以施工。而且跨铁路施工安全风险极高,即使一个小小的零件掉落都会产生严重后果。
于是,转体方案成为最佳选择。
先在铁路两侧安全区域,顺津保铁路方向浇筑桥梁,最后再申请“窗口期”进行转体,实现“瞬间跨越”。
京雄城际铁路跨津保铁路连续梁施工采用(48+80+48)米旁位支架大节段现浇+墩底逆时针转体工法。转体完成后,中跨合龙段采用钢壳法施工,有效避免施工风险,保证铁路营运线安全。
吨铁路桥是怎么完成转体,并且实现精准对接的?
和以往不同,早在桩基施工时,就在上下承台之间,预埋了转体系统。
工作原理如图,由两套连续千斤顶拉动上转盘的钢绞线,利用上下承台间的球绞进行转动。
这样高难度的“转身”可不仅是“力气活”,更需要智慧和技术!
在此过程中,智能化贯穿始终,建设团队利用BIM技术,建造BIM+IOT模型,广泛集成现场视频监控、转速监测、应力监测、风速监测、温度检测等数据,对转体施工进行碰撞检查、虚拟转体和三维可视化交底。早在转体前,便将转体时可能产生的问题一一模拟预判,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确保整个过程进度可控、质量安全一次成优。
京雄城际铁路还以此次转体施工为契机,从桥梁转体施工准备、转体系统、梁体称重及配重、转体与控制、体系转换等方面反复总结提炼,首次形成了系统性的高速铁路连续梁转体设计、施工质量控制专项标准。
这样的“大新闻”很快就在各大媒体“刷屏”
不仅中央电视台,转体施工还吸引了新华社、中新社、人民铁道报、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十多家媒体采访报道。
京雄城际铁路
京雄城际铁路新建线路全长92.03公里,设置北京大兴站、大兴机场站、固安东站、霸州北站和雄安站5座车站,全线通车后,将与全国主要城市实现高铁互联互通,北京城区至雄安新区实现30分钟通达。
来源:二公局
点击图片,回顾精彩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