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千斤顶 >> 千斤顶图片 >> 正文 >> 正文

周东红捞纸高手传承古法工艺

来源:千斤顶 时间:2023/6/16
北京湿疹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814564.html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常年围在水泥铸就的纸槽边,抄起纸帘,在纸浆水里弯腰打捞,然后跨步转身,将打捞好的湿纸页放到纸板上。这样的动作,周东红每天都要重复上千遍,这样的日子周东红一做就是20多年。“没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创新活力,就不可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在创新领域推陈出新。”作为宣纸生产一线的捞纸工人,他以工匠精神对待宣纸事业,积极参与公司新产品研发、新技术试制,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世界非遗“宣纸制作技艺”。

“捞纸高手”周东红

吃苦耐劳练就“捞纸高手”

传统宣纸制造有道工序,其中公认的技术难度最大也最为关键的就是捞纸环节。所谓“捞纸”,就是两个人抬着纸帘,在水槽中左右晃动,一张湿润的宣纸便有了雏形。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钟,但是宣纸的好坏、厚薄、纹理和丝络,全在这一“捞”上。

按周东红的说法,这叫“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双手要摆到水面上,不能动,像绳子一样吊着,然后整个手抬起到45度角,直到齐肩高,在抬手、弯腰、转步中,将游离在槽里的纸浆抄捞出有形的纸张来。而且纸张厚度均匀,每刀纸(张)的重量误差仅为±2克,并无瑕疵。在不同的光线下,不同的季节中,将宣纸的厚薄掌握得如此精到,需要极其深厚的眼力和扎实的基本功。

年,20岁的周东红怀揣梦想来到宣纸厂,当起了一名捞纸工。学徒期间,周东红的手烂了又好、好了又烂,夏天浮肿、冬天皲裂。刚开始捞纸时,因为动作不协调,速度慢,每天至少要干14个小时。一年到头,唯有春节期间才能休息几天。周东红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腰痛了贴上膏药,手上长了冻疮也要坚持捞纸……8个月起早摸晚,苦练基本功,他终于顺利“出师”,从一名农民变成了国有企业的熟练技工。

“连做梦都是在捞纸。”周东红的这话可不假,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宣纸高达多种。要想掌握这多种宣纸制作的技术要领,就要熟悉多种水浆动态,练就多种分寸得当的手感,体味多种细微差别……

从周东红真正掌握捞纸技巧的第二年起,至今保持着年均完成生产任务.54%的记录。这意味着每天至少需要在纸槽边站上12个小时以上,常年需要在凌晨4点进入工作岗位,到下午5点才能离开。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产品对路率97%的突出记录(两项指标分别超国家标准8个、5个百分点)。于是,他成了全公司公认的捞纸高手。

勇于创新担当技术尖兵

对捞纸工来说,纸张越薄越难、越大越难。公司里经常接到客户要求的“稀有品种”订单,这些活儿也都会交给周东红来做。“一种叫‘扎花’的宣纸,湿纸的重量只有其他品种的一半,干纸也能算得上最薄。”周东红说,当时自己和搭档整天就“住”在车间。

一遍遍试验捞纸的力度、角度,周东红还亲自参与到纸浆浓度的调配中去。除此之外,他还不停地翻阅记录“扎花”历史、特点的书籍,了解“扎花”的起源、琢磨它的精髓、参透它的制作技巧。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张薄如蝉翼洁如雪的“扎花”在周东红的手中重现于世。

年,公司开始研发新产品,组织了一批技术骨干投入研发。20多年来,队伍不断更新,而周东红却始终活跃在这支队伍中。经周东红捞制的各种宣纸,一经投放市场就受到好评,有的一投放市场就形成脱销之势。

年公司为发挥劳模引领作用,创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周东红作为“宣纸纸帖压榨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小组组长,带领小组开展攻关。通过采用电动泵和液压千斤顶,固定纸帖与液压千斤顶的连接,控制按钮,利用液压千斤顶的拉力收缩连接杆,使纸帖均匀受力,达到纸帖压榨的目的,目前,已经完成单体实验部分到部分投产试用阶段。

从试用的6个槽位的情况来看,取得了初步成效,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安全系数,通过压力表进行有效控制,使纸帖受力均匀,湿干度达到基本一致,避免破帖现象发生,提高了榨压质量,降低了盘帖对能耗的消耗。

此外,周东红还参加了多项技术革新活动,如为捞纸帘床以塑料替代芒杆寻找材料,并获成功;为捞纸机械划槽、纸药桶替换等技术革新献计献策,带头试制,为宣纸生产节约了人力物力。他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和研发小组一道参与了宣纸邮票纸的生产试制,为我国成功发行宣纸材质邮票奠定了基础,填补了邮票史的一项空白。

率先垂范引领技艺传承

近年来,捞纸工严重断档,青黄不接,公司陆续招用了一批青工。周东红在悉心带好自己徒弟的同时,不忘对其他青工的培养,多次为青工技术授课,讲解技术要领,现场示范动作,与青工相互交流,切磋技艺,提高其整体岗位技能。

年因生产需要,公司调动周东红到古法车间捞纸,由于古法车间生产是沿袭最古老的传统工艺,属于挖掘阶段,当时产量和正品率一直上不来,这里有技术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周东红针对这一情况,仔细研究探索,从开始的不适应到适应,仅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在此期间,有人冷嘲劳模也不行吧,但他硬是凭着一股执着和蛮拼,打开了一片天地。在他的带领下,产量和正品率直线上升,使古法宣纸单槽产量提高了50%以上。

为实现宣纸可持续发展,宣纸生产技艺需要不断地充实后续人才。而培养一个能独立顶岗的技工,最少需要八个月的时间,要培养一个成熟的捞纸工,需要5年以上。带徒弟时,师傅个人的成品率会大大地降低,每天至少要浪费-张成品纸,还要消耗不少的精力,所以一般的捞纸师傅是不愿意带徒的。而周东红不计个人得失,义无返顾地接过了这一重任,30年来,他先后带了二十多名徒弟。而在他之前,有的一辈子从事捞纸的师傅,最多只能带到5-6个徒弟就算到顶了。

“宣纸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已经有多年历史了,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经历多天,18个环节,多道工序。我现在就特别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捞纸,把老祖宗留下的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周东红说。

周东红先后获得年度全国劳动模范、第00名中国好人、首届大国工匠、年度心动安徽?最美人物等荣誉称号。(记者王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