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迹
一个下坡,远远便看到一条醒目的黑底白字标语“抗战必胜”。这是年时,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八路军师所写,字迹有力,翰墨淋漓,充满了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与民族大义。
不同年代的标语,是最真切的历史印记。也让我看到了当年那些生龙活虎的战士,挽着袖子写标语的情景,回首那端,有了回肠荡气之感。现在,写标语的人已不知踪影,可写在墙上的标语,却成为历史的伟绩。
战争已成为遥远的过去,标语所代表的,乃是民族的大意,只有庄严的概念可与之互喻。远远高过于建筑的形象。战争过去了,灾难过去了,动荡不安过去了,连辉煌和伟业也将过去,而墙却沉默地伫立着。
长生口战役,发生在年2月21日,太原被日军占领后,为协同国民党反攻太原,八路军总部命师,集中兵力进攻正太铁路东段驻井陉日军,以切断其后方交通,达到牵制敌人和减轻国军压力的目的。
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3万余人,沿平汉(今北京—汉口)、同蒲(大同—风陵渡)、道清(道口—今博爱)等铁路线向晋南、晋西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师遂决定打击进犯晋南日军的侧后。
2月19日,师师长刘伯承率师部及主力部队抵达平定长岭,召集旅和旅的干部举行作战会议,决定袭击井(陉)平(定)公路上的日军据点旧关,吸引驻井陉的日军增援旧关,在途中设伏歼灭来援日军。
旧关位于井陉西南,是井陉至平定公路上的日军重要据点,刘伯承司令员认为袭击旧关,乃是日军必救的要点,一定能把井陉的日军吸引出来。
长生口战役前夕,邓小平政委深入实地亲自观察地形,了解了敌人的动向,在吕家村召集党员开会,明确提出:“我们打仗要有四不打,第一地形对我们不利的不打;第二得不到胜利品的不打;第三要我们做出巨大牺牲的不打;第四对老百姓损失太大的不打。”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拥护。
2月21日,刘伯承率师师部进驻井陉县吕家村,指挥这次作战。部署旅、团佯攻旧关,旅负责伏击打援。旅陈赓旅长带领团和团,赶到距吕家村仅4里地的支沙口宿营。经过短暂休整后,陈赓命令团团长叶成焕,率领号称“夜老虎”的2营前往长生口设伏。同时,陈赓派出1个连,赶赴井陉县城南关附近潜伏,监视井陉日军;另外,由团派出1个连部署在核桃园与旧关之间,随时策应设伏的团2营。
团团长叶成焕于22日凌晨1时率部出发,拂晓前赶到了长生口南山,选好有利地形,布下伏击圈。22日凌晨4时许,负责佯攻的团首先发起战斗,猛攻旧关。雷声大雨点小,声势很大,毕竟旧关日军有着完备的防御工事,要强攻必然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另外,团也刻意保留了旧关守军与外界联系的电话线,让守军能够向外求援。
接到旧关守军的求救,井陉日军果然中计,立即驰援。6时许,长生口附近的公路上,传来日军援兵的汽车马达声,8辆汽车载着多名日军向旧关赶去。当日军全部进入团伏击圈后,叶成焕下令开火。
二营居高临下猛烈开火,日军毫无戒备,被打个措手不及。8辆汽车在山下的公路上,遭到突然袭击后,来不及下车就死伤了一片。井陉警备队长荒井丰吉少佐,战斗开始不久就被击毙,日军失去指挥,更加混乱。
八路军凭借有利地形,完全压制住日军的火力。接着乘势发起了冲锋,与残余日军展开了近身搏杀,日军已经难以组织抵抗,很快便崩溃。
伏击战半小时便胜利结束。除少数日军逃回井陉外,被击毙余人。另外,团炸毁日军汽车5辆,缴获迫击炮2门,九二式重机枪2挺,步枪百余支及大批弹药。生俘一人,日军警备队长也在激战中丧生。
井陉长生口伏击战,是八路军最经典的围点打援战法。第一步佯攻旧关,攻敌所必救,成功引出了井陉日军增援。第二步才是此战的关键,打援部队占据有利地形,以大击小,以逸待劳。而一心驰援的日军赶路心切,自然会疏于戒备,这就落入了八路军准备的伏击圈,那么失败的结局就毫无悬念了。
此次精心设计的围点打援,战斗过程虽然短暂,但迅速而猛烈,牛刀杀鸡,泰山压顶,迅雷不及掩耳,这一战,在八路军的抗战史上,留下了辉煌的战绩。后来的影视剧《刘伯承》、《百团大战》、《太行山上》中,都有精彩再现。
前面简略提到过,在长生口战役时,吕家村的福寿院,是师司令部,而刘伯承司令员住绣花楼院,邓小平政委则住在“新院”。那时候的“福寿院”,东门北侧紧靠正房山墙有一耳房,是个存放农耕工具库。
里面存放着一块长约6、7尺,宽2尺的木板,只要把木板往街巷两房顶之间一架,便可通过木板串街过巷,来去自如,巷道变通途,能进能退,攻守自便。出西门可进入西院,攀上层层石阶可抵房顶的“房上房”,平时储粮存物,战时可登高瞭望。
此时,我置身于写满历史的院落,似乎又听到了82年前,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和发报声。当年老帅在此运筹帷幄,杀得日寇闻风丧胆,让我们顿时有了亲近感。
那时候的新院,石墙瓦顶,石砌屏风,是一座占地两亩许的石头四合院。四间石头拱券式房屋,依次为警卫室、作战参谋室、邓政委办公室、邓政委卧室。东西各厢房均为指挥部、科室人员办公室。
此宅旧为吕氏兄弟温、良、恭、俭、让共有,现为吕增琳故居。福州军区吕增华少将就出生在此宅。大门外西侧有两方碾盘,一副磨盘,可见大宅院昔日的富足和豪华。
那时候刘伯承司令员居住的绣楼院,是一座独立的阁楼,高墙青瓦,小窗对山。遥想当年,正房为刘司令员的卧室。战士们利用那条房顶暗道,与“福寿院”搭木板连接“房上房”,保卫着司令员的安全。路南第五区政府,白天在此办公及休息,夜晚便腾房越屋深入敌区(于家一带村落)开展革命工作。
这座明清院落,现在住着一位从山西退休回来的八十岁老人,手脚虽然不便了,但还是比划着,与我们说起当年刘司令员住此的经历。讲着首长夜请吕录、给村民让路、传奇红嫂救伤员等生动往事。建筑依旧,却已是物是人非,昔日的荣光,已经成为了老宅的最弥足珍贵的记忆。
在师播下的火种引燃下,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游击小组在村里建立了基层组织,全村有33名青壮年自愿报名参军,14人奋勇献身,为使后人不忘他们的功勋,村委特建烈士碑坊在村口以作纪念。
除了长生口战役的红色遗址外,吕家村还有不少历史遗迹。最出名的,有庚子战备防御洞,那是清朝末年,法德联军进攻山西,清军将领刘光才,为防止法德联军进攻而修建的。
在村西楸树坡山腰上,贯山而过,洞长60多米,直径2米,洞内崎岖盘旋,因势就形,宽敞处能容数百人,狭隘处仅容一人猫腰而过。站在东洞口,洞宾山巍峨雄姿一览无余;站在西洞口,脚下是百丈深崖,稍一不慎就有失足的危险,视野极为开阔,村西的小梁江村和从西向东蜿蜒公路一览无余。
还有庚子战备长墙,乃庚子年抗击法德联军的第二道防御工事。村南、村北都有,长墙如同左膀右臂一般,把整个村子环抱了起来。南坡一段保存较为完好,通体高约2米,厚1米,长余米,长墙北面山石裸露,南面却是柏林高耸,草木丰茂。沿着长墙向上攀爬,可直达深沟寨垴。战备防御洞、长墙在抗击日寇侵略、解放战争中也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还有两个地方,因时间关系没有去,但既然说到历史遗迹,就不得不提。最主要的是深沟寨垴景点,位于吕家村对面,海拔米,据说山势高耸入云,犹如一副巨大屏风。顺战备长墙攀援而上,到最高处便是寨垴,四壁悬崖,顶端却是方圆十亩的平地,有围墙环绕,松柏茂盛。旧时为村民躲避兵荒马乱的天然堡垒。
站在寨垴俯瞰,太行山脉连绵起伏奔走于脚下,蒋家、支沙口、流沙硼、大小梁江村舍俨然,回护错落。北望,依稀听得见县城火车鸣笛的长鸣声,南与骆驼岩遥相呼应,东达甘陶河水,西接三晋平原,绵延四十里的干草沟尽收眼底,是游者、文人观光游览、畅怀吟啸的绝佳去处。
更为奇妙的是,这里竟然还有华北地区很少见的溶洞。由于附近山脉孤山多峰,居于障甘河岸中游,在深沟寨垴的北翼,相传吕洞宾在此山中修炼布道,故被取名洞宾山。
山腰间有一天然山洞,钟乳石交错纵生,深不可测。据当地老人说,洞宾山是座空山,在西边洞口燃火,东边山腰口就会有轻烟袅袅飞出。
但由于洞内地形复杂,狭小处仅容人匍匐而过,所以至今无人深入勘探过。其中溶洞有蝙蝠洞、无底洞、玉龙洞、格子岩,千姿百态。蝙蝠洞蝙蝠成群飞舞,倒吊钟乳石壮观惊人;无底洞深有数丈,灯光打下不见底,是一个神秘洞穴。
如想探险,则可以通过悬空云梯,进入鸽子岩,熔岩千姿百态,上方有悬空台,旁边是悬空桥,又有千斤顶。站在山腰栈道上,可观十里山川村落,可看万亩土地良田,可观千条山寨峡谷。
如此美景,不能近观,实在可惜,不过,也留给我们下此再来的理由。总而言之,吕家村的美丽,如同仙境一般,给与了我们想象的空间。小小村落,有这样的风色,可谓名声不虚,让我们希望,让我们挂念。
物尽天泽,所有古老的村落,都是自然挑选的结果,是由土地、沟川、山峰,民居构划而成,吕家村紧紧缩在山凹间、沟坡上,与身旁的峰峦相映成趣。虽然没有流水陪同,老屋或许苍然,古树或许遒劲,汗青不能算是悠久,但那种神秘而原始的气息感染石刻感染着我,
但不得不说,太行山脉,却是在欠美丽的吕家村一条河。
不得不说,吕家村那种洗尽铅华、匠心独具,呈素朴姿态的古意,通过内在的修饰,细腻地再现出历史与现实的吸纳和遗弃,同时,也把吕氏家族思维的朝向,引渡成一种生活习惯,让平凡的意趣纠结在古老的光阴里、掩藏于岁月的深处,欲罢不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