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千斤顶 >> 千斤顶优势 >> 正文 >> 正文

科学家首获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层高精度

来源:千斤顶 时间:2025/5/8
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发布消息表示,该所新生代环境团队方小敏研究员等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院士,以及兰州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精确测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伦坡拉盆地约万至万年期间的新生代地层年代序列,修正了该区域古高度年代为万年前小于米,万~万年前以后才可能达到~米。此前,国际学界认为约万年前该区高原就已隆升到米的现代高度。12月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在线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过程、机制及其与气候环境和生物演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年代学约束,推动重新深入审视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层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等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对亚洲和全球气候、生物演化的影响,一直是地学前沿科学问题。其中,青藏高原高度的变化历史,最能刻画高原地貌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和生物的影响。不同高度的变化历史意味着不同的隆升过程和驱动机制,造成气候环境和生态效应变化也完全不同。△青藏高原中南部伦坡拉盆地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堆积了海拔多米区域内最全最连续的新生代地层,并伴有大量热带棕榈、樟树和攀鲈鱼、水蜘蛛等化石和多层古土壤及火山灰发现,详细记录了青藏高原中南部隆起和气候环境变化历史,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气候、生态最为关键的地区之一。年,外国科学家通过测定该区古土壤钙结核氧同位素比值,在《自然》杂志发表了“晚始新世约万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隆起到现今海拔约米高度”的观点成为国际主流,并催生了有关地质机制模型、亚洲季风和内陆干旱演化等诸多学科研究的新认识及近千篇后续论文发表。经过十多年的持续研究,方小敏团队对伦坡拉盆地北部达玉山山前海拔近米新生代地层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年代测定,对剖面上发现的三层火山凝灰岩和沉凝灰岩进行了绝对年龄激光测定,首次获得了伦坡拉盆地早新生代连续高精度的磁性地层年代序列。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区域古土壤的年代为约万~万年,热带动植物化石的年代为约万年前。通过年代测定并结合盆地新的古高度历史与构造演化推断,伦坡拉盆地具有明显的两期形成演化和变形历史:早期约万年到万年缓慢变形沉陷(m/百万年),晚期约万~万年快速变形隆升。据此,研究团队提出了新的青藏高原中南部隆升认识——约到万年,伦坡拉盆地两侧山体下地壳被挤入盆地下方,像千斤顶般托举盆地,隆升到现在高度。该研究或对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层年代限定及相关未来研究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文章来源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官方网站(编辑陈汉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