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千斤顶 >> 千斤顶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课程笔记整理二十五

来源:千斤顶 时间:2022/9/24
微信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3036.html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课程笔记整理,是我们从去年夏天开始慢慢做的事情。在慕课网上学完袁志伟老师的课,受益匪浅。想着边整理边分享出来,给更多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们。

今天正式进入明代建筑了,再有几节清代的,整个课程就正式结束。

来吧,看看被演绎颇多的大明朝,建筑究竟有什么特点。

(注:文中配图除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

第九讲明代建筑文化

9.1明清建筑的结构特点

(一)斗拱与梁架结构的发展

第一,挑尖梁出现,即:将梁外端做出巨大耍头伸出斗拱外侧,直接承托挑檐檩。反映出梁架整体性的加强。

(图片由袁志伟老师提供)

挑尖梁:是连接金柱和檐柱的不承重的次要短梁。

第二,梁下的昂失去原有结构功能,不再延伸至后侧,成为纯装饰物构件。

第三,斗拱比例大大减小,排列更加紧密,逐渐成为装饰物。

(心尧拍摄于南京明孝陵)

第四,内部梁架整体性加强,梁柱节点上的斗拱去除,梁柱直接插接。

(图片由袁志伟老师提供)

第五,梁架进一步简化,并高度定型化和标准化,构架较为刻板和僵化。

例如:

天安门(清末民初)

(明)太庙戟门:丛密,两柱之间六朵斗拱

(明宣德)瞿昙寺大殿:斗拱还较明显

长陵祾恩殿结构图:斗拱只在外檐,内檐取消斗拱

(二)砖瓦与施工技术的发展

第一,砖券技术成就更高,砖砌穹窿结构建筑逐渐增多。

第二,琉璃瓦在数量及质量方面超过以往各朝代,贴面琉璃砖和琉璃雕塑在建造上大量使用。

(图片由袁志伟老师提供)

第三,砖瓦产量空前,大多数县级以上城墙及窗户、民居外墙都用砖包砌。

(民谚:“汉墓唐塔朱打圈”,“明修圐圙[kūlüè]唐修庙”)

蒙古语。指围起来的草场,多用于村镇名。如马家圐圙(在内蒙古)。

(心尧拍摄于北京东南角楼)

第四,使用简单工程机械提高劳动效率,如“千斤顶”、“刨子”、“手摇卷扬机”等手工机械。

(硬山建筑的出现是砖瓦大量普及的结果)

(心尧拍摄于普渡寺)

例如:

明长城:八达岭、司马台,砖石使用

(图片由袁志伟老师提供)

山西是明代琉璃烧制中心。中国三大龙壁,技术最高的在山西。

(图片由袁志伟老师提供)

大同九龙、五龙壁

琉璃牌坊

(图片由袁志伟老师提供)

(三)建筑外立面和装饰艺术

第一,伴随着斗拱比例缩小和建筑整体性的加强,出檐深度越来越小,屋顶坡度增陡,唐宋原有的柔和、轻巧、曲线变为沉重、严谨的线条。

第二,立柱的比例更为细长(唐宋柱径与柱高比为1:8,明清为1:10)

第三,门窗和彩画制度高度定型化和标准化,风格逐渐由华丽走向繁琐。

(图片由袁志伟老师提供)

第四,建筑的群体组合更加多样化,伴随着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建筑样式的传入,建筑造型和装饰艺术也更为丰富多彩。

(衡南县花桥镇高新村蒋家大屋)

例如:

明式彩画(旋子彩画)、官式彩画

隆福寺明代藻井、高浮雕悬空

(心尧拍摄于古代建筑博物馆)

智化寺明代藻井(存于美国)

(图片由袁志伟老师提供)

(藻井被卖掉之后留下的空洞

心尧拍摄于智化寺)

晋派、徽派民居门窗

(图片由袁志伟老师提供)

——————

这一期先写到这里吧。

在北京能找到很多明清时期的建筑遗存,历经劫难还存于世间的这些文物,是一份千金不换的瑰宝。

希望它们未来能一直安安稳稳,渡过天灾、捱过人祸。

感谢阅读,敬请期待。

-FIN-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