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宗
青岛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是沿黄流域和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近年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青岛作为山东省经济中心,其战略角色和交通枢纽地位愈加突出。青岛首条地铁线路于年正式运营,是山东省第一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
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
在地铁建设中,机械施工比例越来越高。
辽阳路顶管法施工现场。
通号部融合班组的员工们进行应用服务器常态化演练。
今年是青岛地铁全面启动三期规划线路建设、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地铁的开局之年。目前,青岛市轨道交通三期规划7条线在获批一年内全部开工,创造了“青岛速度”,在建线路达到11条、公里,是历史上在建线路数量最多的年份。
11条在建线路“六维”推进世界一流地铁建设
今年年初,青岛地铁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地铁,打造一流城市投资建设运营商”的“双一流目标”。在5月份发布的《建设世界一流地铁目标体系》(建设篇)中,确定了“1+6”的目标体系,以创新为引领,打造“安全、优质、高效、绿色、智慧、和谐”的地铁工程,从而吹响了建设世界一流地铁的号角。
安全、优质、高效:让地铁“跑”得又好又快
安全是地铁工程的生命线,在青岛地铁《建设世界一流地铁目标体系》(建设篇)6个具体目标中排在首位,是硬要求、铁任务。地铁建设的安全,既包括建设施工过程的安全,也包括地铁本身的安全。高风险作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是减少施工过程人员数量和保障工程安全的不二之法。从地铁3号线几乎为“0”的机械法施工发展到青岛地铁4号线,机械法施工已经达到了全线的62%。4号线土建过程中,共投入5台盾构机和6台TBM大型掘进设备,借助这些大型掘进机械,地铁4号线在全国范围内首次超小净距下穿运营中的3号线,在与桥桩水平垂直距离均不足3米的情况下,侧穿杭鞍高架及福辽高架桥桥桩,全线顺利穿越百余个风险源。据了解,在青岛地铁三期7条线路建设中,机械法施工将全部超过90%,部分线路超过95%,“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将达到新水平。
与建设施工过程的安全相比,地铁工程本身的安全则牵扯着百万地铁乘客的生命安全,保障地铁工程本身的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在埠西站,有一段49米长的通道连接着车站到地面出入口,这个通道是青岛地铁首次在地质条件差、埋深浅的主城区车站附属引入顶管法施工的通道。顶管法是用液压千斤顶将管压入土层中的机械化施工方法。与传统的矿山法相比,顶管法具有工期短、人工少、安全系数高等诸多优点。因为通道呈矩形,液压千斤顶磨盘呈圆形,所以在四个角有磨盘“盲区”,顶管法只适合在较软地质使用。但是青岛的地质特点是“上软下硬”,要使用顶管法,就要解决“盲区”的问题。青岛地铁进行技术攻坚,对“盲区”进行改良,首次在上软下硬的地质成功使用顶管法施工。“使用矿山法施工,地面沉降一般在10~20毫米。这个车站的地面沉降,最大局部点是5毫米,常规控制在2毫米左右,无论是地面安全还是通道安全,都是大大提升了!”4号线土建业主代表张庆华介绍说。
筑牢安全根基,青岛地铁高举创新大旗,于在建线路中大胆尝试、细致部署,取得了诸多突破。6号线研发的“大跨暗挖地铁车站主动支护技术”在已施工工程中表现稳定,行业示范作用显著,六座车站监测结果表明,锚杆预紧力稳定在10吨以上,格栅钢筋应力、喷混凝土应变监测值显示结构受力很小且稳定,拱顶沉降一般3~5毫米,是以往类似条件车站的1/2,隧道安全稳定进一步提高。这些创新举措将在三期线路建设中得到借鉴、改进,推动青岛地铁建设安全水平更进一步。
站在牢固的安全根基之上,青岛地铁在追求工程品质、提高建设效率上下功夫,为“建设世界一流地铁”打造“铁腰”。走过十多年的建设之路,青岛地铁在追求百年地铁精品工程的道路上取得了一连串亮眼的成绩。青岛地铁3号线获詹天佑奖,青岛地铁2号线一期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最近,8号线工程北段也完成了国家优质工程奖现场复查。成绩的获得代表过去,在建线路的技术加成代表趋势。地铁渗漏是长期以来困扰行业的难题,但在刚刚过去的汛期,4号线顶住了考验。4号线首次应用地下连续墙,开挖后基本无渗漏水,大幅降低富水砂层深基坑施工风险,刷新了质量通病防治的新纪录。
聚焦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青岛地铁建设全面提速,各项计划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建设的高效。土建过后,地铁车站的站后施工多达十余个专业,各种管线埋布,各专业要“无缝进场”,总免不了“打架”。“这个地方让你的管占了,我要施工但前面工序没有做,一个车站里十余个专业‘活赶活’,‘打架’是常态,直到我们用‘BIM’来排兵布阵!”在4号线埠西车站消防室,中国铁建十四局电气化公司总工纪海涛指着排布整齐的管线和设备,介绍起BIM的神奇之处。“BIM就是我们的超强大脑,它在进场前对车站内空间进行扫描,为各专业管线设备做排布,也为各专业排布好进场时间,相当于在系统里模拟了施工过程,得到一个最优的方案。有了BIM,各专业‘打架’的情况连之前的1/10都不到,也极大减少了‘返工’,各专业紧凑进场,大大提升了施工效率。”
绿色、智慧、和谐:让地铁“跑”得又省又稳
一直以来,青岛地铁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作为企业责任,走在前,开新局。
青岛地铁通过技术创新、利用绿色能源等多种途径,积极践行“双碳”目标。8月,青岛地铁在国内轨道城市中率先发布《绿色城轨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年,成为全国绿色交通先行者;年,跻身国内绿色城轨第一梯队;年,全面完成绿色转型,提前高水平达成近零排放的绿色城轨”的目标。为了目标的达成,青岛地铁划定了9条行动路径,实施64项重点任务,贯穿于建设、运营、开发等多个领域。建设过程中,清水混凝土技术、装配式技术等,助力实现绿色建造。着眼资源重复利用,青岛地铁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盾构渣土进行一体化、全流程处置,6号线实现了盾构渣土%资源化利用,一期工程产生的约80万立方米盾构渣土“变废为宝”,每吨可以生产约公斤砂、公斤石子、公斤水、公斤泥土(可制成块免烧泥制砖)。与传统渣土处置方式相比,可减少碳排放约26%,同时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青岛地铁致力于打造智慧建造、智慧运行、智能运维的智慧地铁。通过编制智慧城轨蓝图、构建标准体系,建设“数据底座”;BIM+实现智慧建造,打造行业标杆;构建基于TACS的车地一体化智慧运行系统。
国家示范工程——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项目是青岛地铁牵头中国中车、上海富欣、中兴高达三家企业在自主创新领域的关键性技术突破。TACS以地铁列车为核心,基于“车—车”通信,列车之间可通过无线通信完成信息交互,从而直接获知前行列车的位置、速度和线路状态,自主进路、自主防护、自主调整、自主运行,具有更安全、更高效、更可靠、更易实现互联互通等特点。TACS列车改造升级简单、建设周期短、运营成本低,可减少20%设备量、30%维护工作量。TACS的正式应用,将实现从传统的“自动运行”到智能的“自主运行”的技术跨越,为我国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提供示范和样板。目前,6号线一期TACS项目已完成招标,一系列技术难题被攻破,正式进入工程应用阶段,将是国内第一条列车自主运行线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TACS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应用,将极大提升“中国智造”在世界轨道交通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提供有力保障。
聚焦建设世界一流地铁的发展目标,匹配城市发展战略,攻坚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青岛地铁以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决心,推动地铁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让“轨道上的青岛”全速前进。
13项运营服务指标位列全国第一
今年以来,青岛地铁日均客运量达到了近百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达到了.64万人次。与此同时,青岛地铁各类运营指标稳步提升,列车正点率、列车运行图兑现率等13项同行业指标均位列行业第一,3项第二,乘客满意度连续五年处于非常满意水平。优异的运营指标也是青岛地铁将目标放眼世界一流地铁的底气。
班组是青岛地铁从事运营生产和管理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元,在创造了13项指标全国第一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个班组的良性运转。青岛地铁运营公司在班组建设中推行“班组小立法、二次分配”,鼓励一线班组在公司规章制度下根据专业特点、实际情况,通过民主协商原则自行制定管理规则,开展自我管理“立法”,并根据班组运作需要即时调整;自主开展薪酬绩效二次分配,让绩效奖金向关键岗位、一线岗位倾斜,改变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实现“干的多拿的多、干的好奖的高”的目标,在运营一线广泛形成“比、学、赶、超”的干事创业氛围,有力推动了安全生产运营服务质量提升。
“小立法+二次分配”:把员工的工作热情唤醒了
一个优秀的班组,不是没有问题的班组,而是能依靠制度解决问题的班组。
通过正向激励,提升班组成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将员工日常量化评分纳入评优评先的体系,进而拓展员工晋升通道,让有才能有态度的人站上更高的管理岗位。
井冈山路站是青岛地铁的A类车站(换乘站且客流量大),也是1号线和13号线的换乘站,“红色井冈山”班组是青岛地铁首批样板班组,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服务明星、山东省三八红旗手、青岛市劳动模范刘畅担任班组长。这个车站以“党建红引领地铁蓝”为服务导向,先后捧回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青岛市妇联巾帼文明岗、青岛地铁党建示范车站等多项荣誉。但是,很多人可能难以想像,就是这样一支优秀的队伍,也曾有达不成的指标。
年年底,青岛地铁13号线开通,随着乘车市民越来越多,“票务稽查”的指标也开始困扰着车站。票务稽查是按照政策法规,对乘客乘车过程中逃票、违规使用优惠票卡等行为作出的监督、查处行为,通常处理这类行为,乘客的配合度会较差。“罚款和员工无关,引发投诉就会牵扯员工精力,所以大家有时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稽查指标完不成,甚至连指标的一半都达不到。”井冈山站区长刘畅回忆道,这无疑也纵容了一些违规行为,影响了正常的票务秩序和票务收益。
年底,青岛地铁开始加大力度推动班组建设,“小立法”“二次分配”分别从制度和收益上为班组全面民主自治管理提供了保证。班组要提升,个人要受益,“老大难”问题就不能悬而不决;问题要解决,员工要出力,就不能“干与不干一个样”。“小立法”从安全、行车、服务、票务等多个模块规定了管理分值。经过大家讨论,票务稽查完成情况与个人二次分配有了一个合理的挂钩标准。“小立法”在全体班组成员中通过,实施的第一个月,票务稽查的指标就顺利达成,第二个月就完成了指标的%,有的员工单这一项就加分40分!“当指标与班组的荣誉感、个人的收入产生直接挂钩,那谁都不会置身事外。”刘畅说。
小立法和二次分配给积极主动的员工提供了展示能力的平台。在井冈山班组,干得好的站务员通过二次分配,也能很好地实现“弯道超车”。二次分配的清单从侧面佐证每个人的工作表现,对年底的评优评先,甚至是晋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让优秀的班组成员“名利双收”。二次分配公示,让干得好的人充满动力,但对一直排在末尾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打脸”。有的人选择知耻而后勇,但也有人选择“摆烂”。在这种分配制度下,如何管顾好后进人员,是无可回避的课题。井冈山班组通过采取“包保帮扶”的形式,多次排在末位的同事由副站区长包保,改善不了就提级至站区长进行包保。
“1+N”包保:把“困难生”带成“老师傅”
一个优秀的班组,不是每个人都出类拔萃的班组,而是每个员工都做主人翁的班组。
年踏上工作岗位的小魏,一工作就赶上选调值班员,但做事中规中矩的她,两次选调考试都没有结果。中规中矩是当时很多站务人员的工作状态——工作出错有规章制度考核,但工作积极主动、敢于创新却未必能产生效益,中规中矩无疑是一种“保险”的状态。
年底,青北站区开始着手班组建设,小魏进入了“协作”班组,成为了几位副班组长的帮扶对象。“业务不行就多带教,态度不行就多鼓励。”本着这样的原则,帮扶的副班组长一边帮她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一边鼓励她在工作中要更积极主动一些。和优秀的值班站长一起工作,小魏也“开窍”了。
慢慢地大家发现,小魏从原来有乘客找她解决问题,变成了看到有需要的乘客就积极上前提供帮助;从原来很少参加各种比武,到主动报名去尝试接受挑战。前不久的第三次考试,小魏顺利通过,从一名站务员变成了一名合格的值班员,不仅赶上了同期入职同事的节奏,还从一个被帮扶对象,变成了帮带年轻站务员的“老师傅”。
小魏一个人身上的变化,也反映了班组建设开展以来整个彩虹车站青岛北站的向好趋势。青岛北站是三线换乘车站,日均客流量10万余人次,是接驳国铁的交通门户。年底,站区开展班组建设,目前多名员工分成协作、责任、无限、奋斗4个细胞体班组。细胞体班组致力于让运营工作的每个“细胞”更好更快地运转,从而达成整个运营功能的优质、高效。班组每月从行车安全、客运服务、票务、培训、基础建设几个维度评分,评分直接决定二次分配。
“班组之间的良性竞争一方面给员工带来了荣誉感,一方面也让分配更趋公平。”青北站区站区长朱传明说,班组建设让员工脸上有光、手里有钱。拿6月26日深夜的乘客安置工作来说,当天班组所有员工都是主动放弃了休息,参与到“战斗”中。后来,协作班组得到了运营公司嘉奖,很多人得到了加分,这些加分都体现在了当月的二次分配中。“班组运转一年多,有的员工一个月二次分配就能拿到0多元,出现了值班站长和副站区长开钱一样多的情况,大家是实实在在得到了鼓励。”朱传明说。班组建设在内部形成了“赶学比超”的良好氛围,也让站区的运营服务不断提升。
融合提速:让员工个个都成为多面手
一个优秀的班组不是达到极限的班组,而是无极限的班组。
青岛地铁在班组建设上以创新为引领,创新在此不仅指技术工艺的创新,也有管理机制上的创新。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深挖班组成员潜力,达到运营工作提质增效的目标。
“工作落实,知识溯源。”这是运营2中心通号部信号ATS检修工柳玉浩企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