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谢璐
通讯员李杏梁彪
11月下旬,寒潮来袭,全国多地气温“大跳水”,热胀冷缩效应让许多施工中的建筑结构接受严峻考验。“如果基坑施工采用我们研发的钢支撑轴力智能监控系统,一旦原有钢支撑发生收缩,安装在其上的智能千斤顶能根据既定压力值自动伸展补偿。”湖南联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柳奇自豪地说。
这家位于长沙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公司,正是凭借自主研发精神与一项项“黑科技”,10年内从年产值不足万元的小企业,发展成为掌握26项发明专利和66项实用新型专利,年产值达4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智能张拉,桥梁施工更“智慧”
“准备完毕,开始张拉!”10月28日,随着山东省临沂市滨河路涑河桥项目负责人一声令下,联智公司的施工人员按下智能同步张拉机的“开始”键,全桥22根弯弯曲曲的吊杆逐渐变成一条条绷紧的直线,仅一小时便完成张拉施工。
这是国内同种类型桥梁第一次采用同步张拉工艺。“传统拉索桥张拉依赖人工操作,误差率大,且一次只能拉一对,前面的拉索张拉完,后面拉索在施力时又会影响前面的结果,需要来回反复调整,费时又费力。”联智公司一名工程师告诉记者,公司研发的智能同步张拉工艺为整座桥所有拉索全部配置智能张拉千斤顶,先期在电脑系统中设置好每一根拉索的目标索力,一旦开始张拉,所有吊杆同时受力,一次张拉到位,且张拉力值精度控制在±1%以内,同步精度控制在5%以内,能为桥梁施工节省十几天到数月不等的时间。
10年前,联智只是一家小小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单位,检测过程中,他们发现由于传统人工张拉导致的预应力不达标,一些桥梁没到设计年限就要提前“退役”,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乃至危及生命,留下无尽遗憾。
如何让中国的桥梁更安全?“必须杜绝传统人工施工的不可控因素,实现预应力张拉全过程的自动化。”刘柳奇带领团队一头扎进研发。年,公司第一代智能张拉设备投入市场,通过设置力值、时段、加载速率和持荷时间自动完成张拉,可溯源的数据还能为后期维护提供参考,瞬间成为“爆款”。
随后,公司又研发了智能压浆系统、预制梁智能养护系统等衍生产品,大大提高了道路桥梁的耐久性和安全性。目前已在港珠澳大桥、中朝鸭绿江大桥等全国30个省市区的交通市政工程得到推广应用,还出口到阿尔及利亚、印尼等国家,用户超过0家。
北斗“站岗”,基础设施更安全
10月以来,行走在长沙市望城区,可发现沩水大桥、茶亭水库、长沙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场等许多公共基础设施上“长”出了一个个小小身形的白色“蘑菇头”。它们采用太阳能电板维持运转,通过顶部的一根小天线接收来自“北斗”卫星发出的信号,从而实时监测山体与建筑结构发生的细微位移。
这是联智公司安装的“北斗+安全”智能监测站。年时,市场已经得到大幅拓展的联智公司没有骄傲自满、停滞不前,而是在追寻“让结构更安全”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公司调动各方优质资源组建研发团队,于年推出了以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为核心、以云物联平台为载体、以专业的工程技术为支撑的“北斗+安全综合监测预警云平台”。
走进位于公司三楼的北斗智能监控中心,只见大屏幕上显示着湖南、贵州、甘肃、四川等地的高速公路边坡、桥梁以及天然气管线项目的实时监测位移曲线图,各监测点正在不断向位于长沙的监控大厅实时传输数据。“蓝线代表沉降位移,精度达到3至5毫米;红线和绿线代表水平位移,精度达到2至3毫米。”该公司一名技术人员介绍,“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预警,用户可通过手机或电脑第一时间查看并进行处理。”
4月10日上午9时26分,智能监控中心发出一级预警,原来贵州某在建高速公路隧道口仰坡监测点监测到0.16米水平位移和0.14米沉降位移,而坡下众多建筑工人和机械正在施工。警报信息立即传给业主,施工人员迅速撤离,避免了一起重大险情。
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国10余个省市开展了监测服务,不仅“看诊把脉”,还“开处方”和“抓药治疗”,为出现预警的项目提供解决方案及处置服务,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整体安全。“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构建基础设施安全智能监测大数据云,为管理和设计部门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刘柳奇表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