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怎么与千斤顶扯上关系了呢?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类比。
有不少朋友练太极多年,总是进进退退的在某个程度或者阶段徘徊,很是无奈。
功夫或者境界靠什么进步?
1、能量,即自身的精气神。
2、人体的有无结构、状态的进化迭代。
3、自己身心对这种结构的认知,各种渐悟、顿悟等。
4、世界观的渐次放下,舍我,无我。
1.能量
可以说人体能量是一切进步的根本,说第一推动力也不为过。只有让自身的身心能级不断向上跃迁,功夫或境界才会不断进步。自古至今,大成就者都是拥有大能量和大能力者,一个病蔫蔫的人,哪怕心地再善良,境界也不可能高到哪里去。
能量靠什么积累?良好的生活习惯,简单的生活,快乐的心态,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入静、练功。
能量消耗在哪些方面?放浪形骸,生活无规律,无节制,整日奔波劳碌无空闲,放纵自己,勾心斗角,算计,计较等等。
我们要做的是增强和保持能量积累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去除消耗能量的方式,让每次练功获得的能量都被锁定而不流失。
这就像千斤顶,你哪怕力气再小,每次哪怕往上摇动一点点,但是因为它是单向运动的结构,往下是被锁定的,每次的做功都成为积累,都成为向上跃升的台阶。
2.人体结构
境界的提升其实就是人体有无结构的变化提升。在原有结构下,能量不断积聚、充足,会不断的疏通淤堵的地方,补充不足的脏腑组织,从不健康到健康,再到强身,然后是不断提升。富足的能量转化为更高能级的人体有无结构,然后进一步积蓄能量,再突破,如此而已。一定的境界一定是对应一定的能级的,低能级不可能有高境界。
另一方面,在某个境界得意忘形,不再自律,过度消耗能量,现有能量不足以支撑现有境界时,也是会往低境界退转的。
所以在自己感觉将要突破某个能级,某个境界时,更要小心翼翼,谨小慎微的爱惜自己的能量,等突破了,稳固了之后,再偶尔的放纵自己一下也是可以的,否则一辈子苦行僧似的,也是挺无趣的。
3.悟
悟分为渐悟和顿悟,其实顿悟就是阶梯更大的突变而已,渐悟是细小的悟的积累,本质上没有区别。太极的境界需要不断的顿悟或者渐悟。这需要机缘。
一个是师生的机缘,老师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准备好了的,等的只是学生,如果某个时刻,天时、地利、师生都融洽配合,学生往往能悟到一些东西。悟了之后要回去勤加练习巩固。很多时候,在老师的带领下,你可以进入某个境界,也知道这个境界怎么回事,但是自己就是进不去,无他,能量不够,需要慢慢积累,等待。也许数月乃至数年才能自己稳定进入。
能量和心态是悟的前提,没有能量和好心态,几乎会一直错过悟的机会。放不下嘛,自我太重,习气太重,怨谁?
悟了之后再练功,会跟原来略略不一样,会在自己理解的更高能级的模型中去寻求能量的积累和巩固。
另一种是自己悟,没有老师在场,这个更难。但是一旦悟了之后往往更坚固,稳定,因为你是靠自身的心性和能级达成的。
所以尊师重道才能不断开悟。尊师,老师带领你不断前行;重道,自身亦可锐意进取。
4.出离心
滚滚红尘中的一切你都想要,都想追逐,几乎与太极无缘,与境界无缘。佛门讲戒定慧,道家讲清静无为。自我,妄我如此之重,整天被外界,被业力牵引,疲于奔命,消耗多于积蓄,纷乱的心可有短暂的安歇?如何谈静,如何谈无为,如何谈定?
“出家”在心不在形式,心没放下,就是做了和尚,远遁深山老林也没有出家,反之,内心真正放下,就是在闹市中也是出家。
以出世的心态,积极做入世的事情,才是正确的“出家”。出家也是分渐次的,放下一事,在这类事情上就是出家,一辈子不断放下许多原来纠结的事情,就是不断出家。所有事情都放下的,几乎没有。
出离心与悟、与境界互为因果,也许是先有蛋再有鸡,又或者是先有鸡再有蛋。
放下那一刻,心气一开,往往会顿悟一些东西。而悟了之后,有了境界之后,也会进一步的生出智慧,看清尘世的幻象,无常,增强、稳固出离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没有出离心做为背景,做为前行资粮,前边三项的渐次互动都无从谈起,可以说出离心是支撑这三方面的贯彻始终的东西,反过来出离心又被这三方面所滋养。
?我是当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