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千斤顶 >> 千斤顶资源 >> 正文 >> 正文

两航起义归鸿,北飞

来源:千斤顶 时间:2023/3/31

喜马拉雅山脉。

归鸿,北飞。70年前的“两航起义”,时代洪流和个人命运,走到了历史的交叉路口。那炮火纷飞的岁月里,回到人民怀抱的渴望,渐成燎原之势……终于凝聚成一往无前的力量,势不可挡。

年11月9日早晨,12架飞机从香港启德机场起飞。飞行预报显示,这12架飞机将各自飞向台北、祥口、柳州、陇明、桂林和重庆等地。但实际上,它们的目的地只有两个:北京和天津。

12架飞机上乘客不多,却包括了当时航空业的两大巨头——原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中航)总经理刘敬宜和原中央航空公司(简称央航)总经理陈卓林。

11月9日中午,北飞的12架飞机安全抵达北京和天津。其中刘敬宜和陈卓林乘坐的“空中行宫”号于12时15分降落在北京西郊机场。同日,刘敬宜、陈卓林致电中央人民政府,宣布“两航”“经慎重考虑结果,顺应全体同仁一致之愿望,自即日起开始复员回国,并自即日起宣布停止通航蒋管区域,与国民党政权断绝关系。”这就是70年前震惊世界的“两航起义”。

驼峰航线空中命脉

“两航起义”北飞示意图。

驼峰航线示意图。

年春,随着抗日远征军在缅甸失利,中国的陆海外援通道被全部切断。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没有外援,很难想象抗日战争还能坚持多久。

此时,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开始对各反法西斯盟国进行援助。然而,这些援助物资如何进入国内?“驼峰航线”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并开辟出来。这条航线沿途多是高山峻岭,从飞机上看,酷似骆驼的驼背,因此称之为“驼峰航线”。

本来,从印度到中国,飞机可以沿喜马拉雅山南麓飞行,经缅北密支那到达昆明。日军占领缅北后,为躲避日军战斗机,盟国飞机只能飞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气象复杂,突如其来的高空风暴和寒流常常造成坠机的惨剧。更令人绝望的是,一旦坠机,生还和地面营救的机会几乎为零。即使如此凶险,“两航”飞行员还是硬着头皮飞了下来,其中历尽艰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岀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两航”除继续经营原有航线外,还以大部分飞机搞军运,成了国民政府赖以生存的交通命脉。“两航起义”后,由于主力民航运输机都已起义,国民政府要想从西南撤出部队已没有飞机可乘。

与此同时,麇集在香港的所有人,都站在历史的大潮前观望,作出人生的关键选择。而“两航起义”可谓打响了第一炮,引起极大震动,留在香港的大批国民政府银行、招商局等数十家单位先后起义,为新中国最初的建设起到关键作用。

策动起义大势所趋

香港招商局起义纪念照。

年,解放战争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国民党军队。蒋介石要求中航“搬到”台湾,央航“搬到”昆明。然而,“两航”员工拒不执行。上海解放前夕,中航把机航基地和业务重心迁到了香港。央航本来也要搬到香港,但蒋介石不允许,便先迁到广州,同时在香港准备常驻场所。

年7月,港英当局出于各种原因,要征用“两航”在香港的占地。国民党趁机施加压力,强迫“两航”迁台。是迁往台湾,还是准备起义?正当“两航”面临命运抉择之际,传来了新中国诞生的喜讯。“两航”员工毅然作出选择:“我们应该立即回去,整理并重建我们的事业。”

早在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就通过各种渠道做“两航”相关人员工作。首先同央航副总经理査夷平接触。查夷平早年在黄埔军校工作,同周恩来总理同住一室,系中共党员。年国共和谈破裂后,中国共产党授意查夷平做央航总经理陈卓林的工作。

后来,央航基地在离开上海时有意留下3架飞机和多箱器材。年6月,党中央又派人到香港,与中航何风元联系,在其安排下,香港地下党负责人与中航总经理刘敬宜见了面。

与此同时,党中央作出决定,由李克农负责策动。为此,周恩来总理亲自作出三条指示:一要动员“两航”员工全部起义,停止个别策反工作,不要打草惊蛇;二是新中国要建设民航事业,前途远大;三是“两航”员工回来后,保证都有工作做。

年8月,党中央派吕明去香港执行任务,查夷平同行。在各方面的大力协作下,他们分别从各条渠道对“两航”上、中、下层全面进行策动起义工作。

飞回人民的怀抱

“两航起义”机长。

原定年11月10日发动的起义,因发现泄密迹象,起义指挥部遂决定提前到9日。

8日那天最为紧张。白天,“两航”员工在公司指挥下,照样应付着为国民党运送钞票、运载旅客的任务。晩上,起义指挥部便紧锣密鼓地布置第二天的行动,决定“空中行宫”号等共12架飞机起飞,其余采取“技术停飞”措施,外地飞机一律飞回香港。与此同时,两公司排好了次日的飞行班次。

11月9日凌晨5时30分,香港启德机场还被薄雾笼罩着,北飞人员就到了机场。主机“空中行宫”号伪装去台北,刘敬宜、陈卓林等40人坐上了这架飞机,其余飞机装满了汽油、器材、零件、轮胎等物资。

准备启程的乘客被告知,飞机出了故障,天气不好,不能按时起飞,但机场方面照旧办理乘务手续。

6时整,12架飞机突然每隔几分钟起飞一架,顷刻全部升空。为防备国民党空军空中拦截,起义机长把飞机升高到米的云层上。在空中,起义员工不断把电报传回香港,告诉英国电台“我们的飞机坏了,要回来”“修好了,正续飞中”“我们已经飞到柳州、台湾、昆明、重庆”。当机场方面信以为真时,12架飞机已陆续安全降落京、津机场。

起义当晩,周总理设宴欢迎“两航”的两位总经理和全体起义人员。11月12日,毛主席致电,祝贺他们投入人民的怀抱,指出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爱国举动。

13日,周总理致电,宣布“两航”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随后再次指出,“两航”的归来,是具有无限前途的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起点,勉励他们坚守爱国立场,努力进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航空事业而奋斗。

亲历者说

心向祖国鹏程万里

潘国定

年1月,我进入中航任飞行员,后于年转入央航任“空中行宫”的正驾驶员。当时,我每月工资加飞行小时费一般是美元,虽然待遇很高,但不论在哪都处处受外国人的歧视和压迫,精神上所受的压抑,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真想有那么一天能够摆脱外国人的控制,飞翔在祖国的大地上,该多好!

可在旧中国,我们这些爱国青年,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帝国主义割据、掠夺,物价一日数涨,国民政府又发动内战,欺压百姓,不顾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我虽有报国之心,但苦无指路之人。

年11月9日,“两航”员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两航起义”,这对加速解放大西南起了重大作用。这次行动,我早有所闻。在中航工作时期,我与何凤元、陆元斌等“两航起义”的组织者相处较好。他们都了解我的为人,也知道我反对外国侵略,向往新中国。当他们告知我北飞的日期和计划后,我听了非常高兴,立即表示同意参加北飞。

北飞前一天,公司安排我的航线是香港—台北。第二天早晨6时10分,我按计划第一个从香港起飞。机组成员有路家玖、韩家琪、余惠民,机上有刘敬宜、陈卓林两位总经理,还有吕明、查夷平、邓士章、吴景岩等人。飞机起飞后,向台北方向继续爬高,等脱离了塔台视线,我就掉头向武汉方向飞去。经过6个多小时的飞行,中午12时15分,飞机安全降落在北京西郊机场,我们真是说不出的高兴。

本文节选自《我的回顾——纪念“两航”起义四十周年》

我的路走对了

张景璋

年,我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后来到中航,当机械员和检验员,主要工作是检查和修理飞机。

两年后,“两航起义”和护产斗争开始。当时,不少“两航”员工痛恨国民政府的黑暗、腐败、无能,使中国被列强欺负和凌辱,而在香港参加了“两航起义”。怀着和大家一样的心情,我在“两航起义”及护产斗争中,表现得非常勇敢。那时,特务在飞机上安装了炸弹,想要破坏起义。我发现后立即拆除炸弹,并因此而立功。

但面对亲人,参加“两航起义”仍让我有一次激烈的思想斗争。母亲与我的两个亲哥哥都在台湾,当他们得知我在香港参加了“两航起义”,母亲就写信给我,要我回到台湾。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亲对我也最为疼爱。由于挂念母亲,当我接到信后,脑海里掀起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幸好,我与当时在“两航”工作的大学同学交谈,他们告诉我:“我们进大学,学了一点知识,不就是为建设祖国吗?只有回到新中国,才能发挥我们的所学。”

这次重大而正确的选择,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事实证明,我的路走对了!党组织对我十分信任,历次重大活动都安排我参加。改革开放初期,广州民航局引进了波音飞机,我被中国南方航空有限公司“借来”广州翻译资料,先后任组长、副总工程师等。后来调回南航,负责为南航引进的B飞机监造及把关工作。

我感到欣慰的是,有生之年已看到祖国的富强,并正在复兴大道上稳步迈进,实现了我们当初的愿望!

本文节选自《匆匆六十载》

惟愿航空报国

周礼忠

70年前,作为中航的机械员,我怀抱着航空报国的满腔热血,参加了“两航起义”。

记忆回到年12月,中航公司决定把机航基地和业务重点迁到香港。上海龙华养护基地各车间开始加班突击,大家赶修出一批发动机附件后,全部设备油封装箱。中旬,调往香港人员名单公布,我名列其中,后于12月26日乘坐“大东南号”货轮抵达香港九龙仓码头。

毫无疑问,那是一段峥嵘岁月。年轻的我和同事,喜欢去香港利源东街的生活书店看书,那是香港最繁华的皇后大道和德辅道之间的一条小路。在那里,我们读《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多个星期日的早晨,在香港的半山,鸟瞰维多利亚海湾的景色时,我们兴致勃勃讨论着祖国的未来和个人的抉择,并决定参加“两航起义”。

年的11月9日清晨,我起得特别早,在家里听见一架接着一架飞机起飞声。我一直在心里默念,希望起义能成功。当日中午12时许,时任中航总经理的刘敬宜和央航总经理陈卓林乘坐的飞机到达北京西郊机场,其他11架飞机飞抵天津张贵庄机场,一切顺利。消息传来,“两航”员工激动不已,开始签名响应起义。

年,我终于回到大陆,途中从广州坐火车到上海,看到铁道工程兵们用液压千斤顶、钢丝绳等简单的工具抢修破坏严重的铁路。那些场景满目疮痍却生机勃勃,让人落泪又充满力量,那是一个国家在经历战火后的蓄力与重生。那一刻,我心中涌起和祖国同甘苦共命运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暗暗许下惟愿航空报国的不悔志愿。

据《华西都市报》

责编/李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