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1、编制目的
工程质量通病和管理问题一直是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工程有不同程度的危害。防治工程质量通病是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我们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职责。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有效根治质量通病,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特点,特选取几项工程(详见表1)作为品质工程,以针对性的方式制定质量通病和管理问题治理方案。
2、编制依据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1.2《交通部关于打造公路水运品质工程的指导意见》
1.3《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1.4《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高速公路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意见》
1.5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1.6指挥部建设管理办法
1.7已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方案
1.8设计图纸、审查意见、合同文件等
3、工程概况
3.1工程位置及走向
(工程简介)
3.2主要技术指标
3.2.1道路等级:XX;
3.2.2设计车速:XXkm/h;
3.2.3停车视距:XXm;
3.2.4圆曲线最小半径:XXm;
3.2.5不设超高最小半径:XXm;
3.2.6最大纵坡:XX%;
3.2.7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XXm;
3.2.8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XXm;
3.2.9路基宽度:XXm;
3.2.10汽车荷载等级:公路-XX级
3.2.11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XX;其他:XX
3.2.12地震基本烈度:XX度、XXg、XXs
3.3沿线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条件
3.3.1地形、地貌
路线区域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为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结合部。东北、西南向的地质构造形成一系列的与地质构造走向一致的褶皱平行山脉,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其间沟谷相间,山峦纵横,山地、河谷交错分布;地面标高约为~m。
路线区地貌特征受区域地质构造和岩性的控制,主要山脉走向与构造线方向一致。沟谷纵横,河流深切蜿蜒,两岸谷坡大多地形陡峭;可溶岩分布区形成峰从与谷地相间的地貌特征。
路线区地貌单元按其成因类型可分为:①侵蚀河谷地貌单元;②构造剥蚀中山地貌单元;③溶蚀中山槽谷地貌单元;④中切割溶蚀中山地貌单元四种类型。
3.3.2气候、植被、水系
3.3.2.1气候
路线区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气候垂直分布显著,四季不甚分明。夏季多雷雹,秋冬多霜雾。一般冬秋长,多积雪,霜雪期从10月下旬至次年3月,雾多,日照少,赤水河河谷凹地有酷暑现象,高山年平均气温低,中间地带湿凉多雾,河谷地带常年湿度高,冬季段,日照多。年平均气温13.3℃,最热月均温度为22.7℃,最冷月均温度为-3.2℃,最冷在1月,最低气温-2.6℃,最热在7月份,最高气温34.3℃。多年平均降水量.3mm,蒸发量.1mm,降雨多集中在4-10月。
3.3.2.2植被
路线区跨越多个地貌单元,植被发育受多重因素控制。路线穿越荒山、耕地。植被类型具多样性,可分为乔木、灌木及杂草。其中乔木主要有松木、杉木、柏树为主;沿线多以灌木为主。植被覆盖率均较高。农作物主要以玉米、土豆为主。
3.3.2.3水系
路线区水系发育,主要河流有扎西河、双河、院子河、罗甸河、赤水河等,均属长江水系二级、三级支流(赤水河上部河源一带细小支流)。强烈溯源侵蚀作用,使河谷多呈“V”峡谷,整个水系平面呈树枝状。
扎西河、双河:河流水流方向自北向南,流程约为5~8km,纵坡降2.1%,估测流量30~L/min,雨时暴增,其水位变幅约2~5m。
院子河:呈蛇曲状自西北向东南延伸,流程约为8km,纵坡降2.1%,估测流量~L/min,雨时暴增,其水位变幅约3~6m。
罗甸河:西北段称头道河,中部叫雨洒河,东南段雨洒河和鱼洞河汇合后叫罗甸河,呈蛇曲状自西北向东南延伸,流程约为8km,纵坡降2.1%,估测流量50~L/min,雨时暴增,其水位变幅约2~7m。
3.3.2.4地震
路线地震活动不频繁,但邻近的XX县为地震多发区。年9月7日,XX县发生发生5.7级、5.6级两次地震,震源深度10—14km,距离拟建路线最近约85km。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及《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路线区威信、镇雄县境内抗震设防烈度为Ⅵ(6)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0s;沿线构筑物地震设防按应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进行设防。
3.4工作目标
明确高速公路工程质量通病和管理问题治理工作目标,制定质量通病及管理问题治理控制手段、要点。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加强过程监控,有效根治克服质量通病和管理问题的发生。“争创优质、打造精品”,全面提高本项目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3.5成立质量通病和管理问题治理工作小组
成立以指挥长为组长,各副指挥长为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通病和管理问题治理工作小组,全面推进治理质量通病及管理问题的工作。
3.6品质工程项目
表1品质工程
二、工程质量通病和管理问题治理防治措施
1、高墩施工质量控制及质量通病防治
墩身外观质量主要是模板、砼浇注和施工工艺对结构物外表导致的随机出现的一些缺陷。
1.1墩身表面质量通病的防治
主要有蜂窝、麻面、气泡、泛砂、砼色泽不一致等现象,保证措施如下:
1.1.1砼配合比设计时在满足施工条件下,应尽量降低含砂率和水灰比。
1.1.2砼应强制拌和,罐车运输,连续浇注,杜绝坍落度不稳定,送料不衔接和每车砼级配不均匀、投料造成离淅的现象出现。
1.1.3经试验掌握振捣的尺寸,既不能过振形成表面泛砂、砼流泪的现象,也不能因欠振导致蜂窝、麻面。
1.1.4必须分层浇注,层厚能满足振实要求,在前层未凝固前进行下层的浇注,夏天由于高温,砼内应掺入适量外加剂,推迟砼的凝结时间。
1.1.5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浇注砼。如不可避免,应对钢模板采取降温措施。浇注过程洒落在钢模板上被烫干形成的“死灰”应随时清理干净。
1.2模板接缝、分层和分节施工缝的消除
由于翻模施工为分节段浇筑混凝土,在浇筑下一节段时,上一节段浇筑的墩身混凝土已硬化并发生收缩,与模板间产生一定的缝隙,不仅造成节段的错台较大,而且,最主要的是,浇筑混凝土时,水泥浆下漏,影响墩身外观。
1.2.1模板接缝:要求使用整块钢模板,以减少接缝。模板应试拼并经监理验收。用时缝内应贴双面胶带,杜绝漏浆导致的表面缺陷。
1.2.2避免混凝土分层现象:这种现象大都是由于砼坍落度大,经振水泥内黑色成份上浮至表面,导致两层间有深色条带痕迹。也有前层初凝后浇注后层形成的施工缝痕迹。解决办法是降低坍落度,第一次未初凝前必须浇注第二层。若下层经振捣有离淅现象时,应清除表面积水。
1.2.3环向施工缝处理:要求两节模板横向接缝严密,不能有漏浆现象,每次拼接时,粘贴双面胶带。每层砼浇注和模板顶面平齐,做到施工缝和模板缝重合。加大模板和支撑的刚度,做到节段接缝处模板不外胀,模板翻升后,现将固定节模板拉杆和法兰再次紧固,减少混凝土与模板间的缝隙。其二,在缝隙产生后,用玻璃胶封堵缝隙,同时,在浇筑最初几盘混凝土时,适当减小坍落度;其三,为事后处理措施,即在翻模后,清除掉粘附在墩身上的水泥残浆,并用水清洗。
1.3墩身防扭曲控制
在检查结构尺寸时,量取内外模板的对角线尺寸留底,在浇筑砼过程中或抽查复核时,一旦发现有异常现象,立刻根据留底对角线数据依靠墩身内部脚手架和底节模板桁架调校模板,同时采用全站仪放样圆端形空心墩的六大控制点复核,即墩截面的左右圆端和直圆四大相切点,控制结构尺寸允许误差,达到防止墩身扭曲的目的。
1.4砼表面裂缝的预防
薄壁空心墩下部0~6m段落由于受约束力复杂和施工条件较差,易出现表面裂缝,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为:
1.4.1墩身根部按设计要求敷设泄水排汽孔,墩身施工期间用于墩内外空气流通和空心墩内养生水的外排。
1.4.2按设计要求设置墩身通气孔,必要时用鼓风机向墩身内部送风,以减小内外的温差。
1.4.3墩身混凝土浇筑应避开高温时段,若受高温影响较大时,太阳直射的模板面外应用彩条布覆盖。
1.5控制和防止工程质量通病的措施
1.5.1砼工程质量通病控制和防治措施
砼工程质量通病控制和防治措施详见表
表2砼工程质量通病控制和防治措施
1.5.2钢筋工程质量通病控制和防止措施
钢筋工程质量通病控制和防止措施如表3所示。
表3钢筋焊接质量通病控制和防止措施
2、隧道二衬施工质量通病防治
2.1砼接缝错台是二衬表观质量通病之一,采取措施如下:
2.1.1消除环接缝错台:一是在台车就位前,将砼搭接部位及台车搭接部分表面彻底清理干净,使台车与砼表面尽量紧贴;二是加强台车支撑,将所有的支撑全部支撑到位,保证台车整体受力,必要时可在台车端部增加丝杠支撑;三是在台车前端端部拱顶增设支撑(采用三个40t的千斤顶),以防台车上浮造成拱部错台;四是严控台车底部以上3m灌注砼速度(一般控制在约4小时)和坍落度(一般在14cm);五是检查台车前后断面尺寸制造误差,及时消除;六是中线控制准确,使台车中线与隧道中线在同一个平面;七是保持台车与砼的搭接长度为10cm。
采用钢拱架组合模板的断面,在每次循环施工时检测钢拱架的弧度,对于有变形的拱架更换或校正;钢拱架固定牢固,钢模板拼装严密。
2.1.2消除模板错台:对模板板块拼缝进行焊联并将焊缝打磨平整,以抑制使用过程中模板翘曲变形而影响砼表面质量,以克服板块间拼缝处错台。组合模板严禁使用变形模板。
2.2反孤段气泡也是二衬表观质量通病之一,采取措施如下:
2.2.1对砼性能、坍落度进行有效控制,详见砼质量控制
2.2.2砼由下至上分层、左右交替、对称灌注。每层灌注高度严格控制,同时合理控制砼浇注速度。
2.2.3砼输送管端部设接软管控制管口与浇筑面的垂距,砼不得直冲防水板面流至浇筑位置,垂距控制在1.5m以内,以防砼离析。
2.2.4采用插入式振动器并辅以附着式振动器捣固,捣固中应加强控制。
2.3施工“冷缝”的防止:
2.3.1施工过程中,输送泵连续运转,泵送连续灌注,避免停歇造成“冷缝”,间隙时间超过规范要求时,按施工缝处理。
2.3.2保证衬砌作业连续性的措施:一是合理配置机械设备,储备充足的机械设备易损件,做到设备有用有备;加强机械设备操作现场培训和设备检修保养。二是建立衬砌前检查制度,设备有故障或能力不匹配不开盘。
3、路基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3.1三背回填及填方质量通病防治
3.1.1路基碾压出现“弹簧”
原因分析:
(1)碾压时土的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较多;
(2)高塑性粘性土“砂化“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3)翻晒、拌合不均匀;
(4)碾压层有软弱层,且含水量过大,在上层碾压过程中,下层弹簧反射
至上层;
(5)局部填土混入冻土或过湿的淤泥、沼泽土、有机土、腐殖土以及含有草皮、树根和生活垃圾的不良填料;
(6)透水性好与透水性差的土壤混填,且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了透水性好的土壤,形成了“水囊”。
防治措施:
(1)避免用天然稠度小于1.1,液限大于40,塑限指数大于18,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两个百分点的土作为路基填料;
(2)清除碾压层下软弱层,换填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
(3)对产生“弹簧”的部位,可将其过湿土翻晒、拌和均匀后重新碾压;或挖除换填含水量适宜的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
(4)对产生“弹簧”且急于赶工的路段,可掺生石灰翻拌,待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碾压;
(5)严禁异类土壤混淆,尤其是不能用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透水性好的土壤形成“水囊”;
(6)填筑上层时应开好排水沟,或采取其它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到路基50cm以下;
(7)填筑上层时,应对下层填土的压实度和含水量进行检查,待检查合格后方能填筑上层。
3.1.2路基压实度不够;
原因分析:
(1)含水量偏离,最佳含水量超过规定值
(2)松铺厚度过大;
(3)碾压遍数不够或碾压不均匀,局部碾压;
(4)压路机质量偏小;
防治措施:
(1)确保压路机的质量和碾压遍数符合规定;
(2)采用振动压路机配合三轮压路机碾压保证碾压均匀;
(3)压路机应进退有序,前后应有重叠;
(4)压路机应在接近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
3.1.3路基积水严重;
原因分析:
(1)路基碾压表面不平整,表面凹凸不平;
(2)路基表面修整不合格,横坡不到位或出现倒坡;
防治措施:
(1)路基压实前应按要求进行平整;
(2)路基表面应按要求设2%-4%的横坡。
3.1.4路肩、边坡松软;边坡冲刷严重,浪窝
现象表现:
路肩松软,一经车轮碾压,即下陷出车辙。边坡呈松散状态,稍触外力,边坡土下溜;边坡受雨水严重冲刷,浪窝;
原因分析:
(1)填方路基碾压不到位,使路肩和边坡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2)填方宽度不够,最后以松土贴坡;
(3)松土填垫路肩,压实机具未走到边缘进行碾压;
(4)路基填方属砂性土或松散粒料,所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差。
(5)过早的削坡而边坡防护工程未能及时跟上;
(6)未设临时急流槽或拦水梗;每次雨水冲刷后未及时修补路基;
(7)边坡未植草防护;
防治措施:
(1)填方路堤分层碾压,两侧应分别超宽填筑50cm,且应控制碾压工艺,路基边缘也应按要求进行碾压。
(2)路基修整时施以削坡,不得有贴坡现象,如有个别严重亏坡,应将原边坡挖成台阶,分层填补夯实。路肩的密实度应达到轻型击实的90%以上。
(3)路基填方如属砂性土或松散粒料,其边坡护砌或栽种草皮、灌木丛应及时施工,以保护边坡稳定;如若边坡防护施工滞后,应设临时急流槽、拦水埂和排水沟;
3.1.5压实层表面松散;
原因分析:
(1)施工路段偏长,拌和、粉碎、压实机具不足;
(2)粉碎、拌和后未及时碾压,表层失水过多;
(3)压实层土的含水量低于最佳含水量。
防治措施:
(1)确保压实层水的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差在规定的范围内;
(2)适当洒水后重新进行拌和碾压。
3.1.6路基表面网状裂缝;
原因分析:
(1)土的塑性指数偏高或为膨胀土;
(2)碾压时含水量偏大,且未能及时覆土;
(3)压实后养护不到位,表面失水过多。
防治措施:
(1)采用合格的填料,或采取掺灰处理;
(2)选用符合规范要求的土填料修筑路基,确保压实层土的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
(3)加强养护,避免表面过分失水;
(4)认真进行施工组织安排。
3.1.7路基表面起皮;
原因分析:
(1)压实层土的含水量不均匀且失水过多;
(2)为调整高度而贴补薄层;
(3)碾压机具不足,碾压不及时,未配置脚轮压路机。
防治措施:
(1)确保压实层土的含水量均匀且与最佳含水量差在规定范围内;
(2)认真进行施工组织计划,配备足够合适的机具保证翻晒均匀、碾压及时。
3.1.8路基压实度超密;
原因分析:
(1)未认真进行标准击实试验,最大干密度误差较大;
(2)路基填料不均匀;
(3)采用重型压实机械,压力功偏大。
防治措施:
(1)在取土坑取由代表性的土样认真进行标准击实试验,不同土样应分别进行标准击实试验;
(2)选择均匀的填料。
3.1.9路基填筑过程翻浆;
作为道路工程的一个典型病害,路基翻浆主要发生在路基土质不良、潮湿、冰冻等地区,而施工中出现的路基翻浆主要指路基土在压实时产生受压处下陷,四周弹起,如弹射般上下抖动,使路基土形成软塑状态,体积没有压缩,压实度达不到要求,即常说的弹簧土。如何防治道路翻浆这一病害,保证路面畅通,是道路工程长期需解决的问题。
翻浆原因分析:
(1)当填土为黏性土,含水量过大,而水分又无法散发,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压实,就会产生翻浆。
(2)下卧层比较软弱,含水量过大,在其上层碾压过程中,下层产生翻浆将会反映到上层翻浆,或者下层水分通过毛细作用,渗入上层路基,增加了上层路基土的含水量,引起翻浆。
(3)施工时过度的碾压,使填土颗粒之间空隙减小,水膜增厚,抗剪力减小,引起翻浆。
(4)填料的性质决定了路基的填筑质量,如粉性土、黏性土属冻胀性较强的土,这种土最容易产生翻浆。
(5)影响翻浆的主要因素有:土质、气候、水分、行车与养护等。
防治措施:
(1)换填土壤。把翻浆路段上的土挖出来,换填40cm-60cm厚的透水性材料,压实后从铺路面,本法适合翻浆较严重路段。
(2)在翻浆已破坏的土路上,可在该路段上铺撒适量石灰并捣夯,使石灰渗入路基中,形成灰土路基,提高路基的水稳性。
(3)提高路基高度是效果显著、经济适用、简便易行的常用方法。
(4)铺设隔离。A、透水性隔离层:透水性隔离层可以采用碎石、砾石、粗砂或炉渣等,其厚度一半为10cm-20cm。为防止淤塞应在隔离层上、下铺设1cm-2cm泥炭、草皮或炉渣、石屑等适水性材料做隔淤层。隔离层应高出地面10cm-30cm,并向路基两侧做成3%-4%的横坡和边坡,街头的地方,要用大块的碎砾石铺进50cm。B、不透水隔离层:分为不封闭式和封闭式两种。前者适用于一段路基,用于隔断毛细水;后者使用与地面排水困难或地下水位较高的路段,用于隔断毛细水和横向渗水。
(5)保持路面平整,做好路面排水,防止雨水渗入路基内部。
3.1.11桥背、涵背填土工后不均匀沉降;
原因分析
(1)地基强度不同
桥台和台后路基的地基一般情况为同一类型的地层,但一般仅对桥台地基进行加固处理设计,而对台后填方路段下的地基一般不进行加固处理设计,台后填方的基础沉降变形远大于桥台地基变形,同时桥涵是刚性体,路基是柔性体,因而桥台和台后填方段产生差异沉降变形,导致桥头跳车。
(2)台后填料不当
施工时对桥台台后的回填材料质量把关不严,材料粒径、级配没有达到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填料含水量不合适,试验标准击实不准确。施工人员用料不当、控制不严,未能达到设计要求。
(3)台后填料压实不足
在台背回填的施工中,未能很好控制分层厚度,压路机碾压遍数不够,致使台背填料压实度达不到设计和规范要求。此外,为避免破坏桥台结构,重型压路机不能过于靠近,也往往使靠近桥台部位的填方体不易达到设计和压实度要求。
(4)台后填料或地基受渗水侵蚀
在桥台和台后填方之间或者锥坡部位,降水易沿路面或锥坡体下渗,下渗水对土类填料易产生侵蚀和软化,降低强度,从而导致填方体变形。对砂砾石类填料,一般填方体中部压力大,向两侧边坡压力逐渐减小,从而使地基产生凹形沉降变形,当水沿砂砾石下渗到地基后,下渗水不易快速排泄,从而软化地基,并加速地基的变形。
防治措施
(1)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进行回填前,首先了解地基地质情况,并进行地基承载力试验,取样做土的含水量、密度和剪切试验。对桥台附近地基进行强夯或压路机进行加固处理,消除地基土层被压缩的影响,对特殊地基,在分段计算填方自重压力后,采用换填灰土或砂砾,做混凝土垫层、打挤密桩、水泥搅拌桩等方法进行处理。
(2)回填材料的选择
台背回填应宜采用透水性材料,采用天然砂砾必须控制最大粒径不能超过分层厚度的2/3,并不能含有杂质,含泥量不能超标。如使用灰土,必须经过剂量滴定,重型击实,含水量等试验确定达到规范要求,拌和用土不得含有泥草、腐植物或冻土块。在一些高速公路的施工中对透水性材料采用水沉法加快沉降,增加密实度。具体做法是在基底处理时满铺防渗土工布,土工布上布设排水管,然后正常回填,每回填2-4m高,即进行蓄水沉降(水可以通过排水管渗到路基外侧临时排水沟中),密实效果较明显。桥台耳墙和牛腿下不易压实,会留下质量隐患,可采用片石砌筑。
(3)工合成材料的应用
合理设置抗拉土工隔栅,既可以减少路堤填筑后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又可以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同时也不影响排水。抗拉土工隔栅宜从底到上隔层设置,可保护台背的整体稳定性,防止局部沉降。
(4)台背填方的碾压、
台背回填尽量与路基填筑同步进行。合理安排工期,留有足够的自然沉降时间。
回填应分层填筑并严格控制含水量,分层松铺厚度须小于15cm。回填时尽可能使用大型压实机械,当受场地限制时,可采用横向碾压法,以能使压路机尽量靠近台背进行碾压。不能使用压路机碾压处,使用手扶式冲击夯进行夯实。对于涵洞沟槽的回填采用开台阶的方法,每层台阶的厚度不超过50cm。进行台背回填施工时,要注意填料土压的平衡,不得发生偏压,回填压实度必须达到96%以上。
为使桥台填方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必须完善施工工艺、方法和施工质量管理。桥涵端部路堤与桥涵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结构物。为了使两者之间的沉降差尽量小一些,可将该处路堤的压实要求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除了路基顶部土层可提高至98%或更高以外,整个路堤的压实度都应尽量提高。为提高压实度,压实土层厚度可以适当减薄以及增加压实遍数。在施工管理上,应委派专人负责桥涵回填,试验密切配合,层层把关,确保回填质量。设置完善排水措施
3.2超厚回填
3.2.1现象:一种是路基填方,一种是沟槽回填土,不按规定的松铺厚度回填。严重者,用推土机一次将沟填平。
3.2.2危害:不能将所铺层厚内的松土全部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如是道路,将造成路基和路面结构沉陷,如是管道,其胸腔部位便达不到要求的密实度,使胸腔部位的土压力小于管顶土压力和地面荷载,可能造成管体上部破裂,无筋管还可能被压扁。
3.2.3原因分析:
(1)施工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对上述危害不了解或认识不足。
(2)技术交底不清或质量控制措施不力。
(3)施工者有意偷工不顾后果。
3.2.1治理方法:
(1)加强技术培训,使施工技术入员和操作人员了解分层压实的意义。
(2)要向操作者作好技术交底,使路基填方及沟槽回填土的松铺厚度不超过有关规定。
(3)严格操作要求,严格质量管理;惩戒有意偷工者。
3.3倾斜碾压
3.3.1现象:在填筑段内随高就低,使碾轮爬坡碾压。
3.3.2原因分析:在填筑段那未将底层整平,即进行填筑,或在沟槽内填筑高度不一,使碾轮在帶有纵坡的状态下碾压。
3.3.3危害:碾轮压实重力产生分力损失,在纵坡上使碾轮重不能发挥最大的压实功能,坡度越大损失的压实功就越大。
3.3.4治理方法;在路基总宽度内,应采用水平分层方法填筑。路基地面的横坡或纵坡陡于1:5时应作成台阶。回填沟槽分段填时,应分层倒退留出台阶。台阶高等于压实厚度,台阶宽不小于1m。
3.4挟带大块回填
3.4.1现象:在填土中带有大砖块、大石块、大混凝土块、大硬土块。
3.4.2危害:填土中挟带块状物,妨碍土颗粒间相互挤紧.达不到整体密实效果。另一方面块状物支垫碾轮,产生叠砌现象,使块状物周围留下空隙,日后发生沉陷。
3.4.3原因分析:
(1)不了解较大块状物掺入土中对夯实的不利影响。
(2)不愿多运弃土方和杂物。
(3)或交底不明确,或控制不严格。
3.4.4治理方法:
(1)在回填土交底中要向操作者讲明带块状物回填的危害,使操作者能自觉遵守.
(2)要严格管理,对填土中的大砖块、大石块、大混凝土块要取出,对大于10cm的硬土块打碎或取出。
3.5挟带有机物或过湿土的回填
3.5.1现象:在填土中含有树根、木块、杂草或有机垃圾等杂物,或过湿土。
3.5.2原因分析:
(1)路基填土中不能含有机物质,本是最基本常识,主要是施工操作者技术素质过低,管理者控制不严。
(2)取土土源含水量过大;或备土遇雨,造成土的过湿,又不加处理直接使用。
3.5.3危害:有机物的腐烂,会形成土体内的空洞。超过压实最佳含水量的过湿土,达不到要求的密实度,都会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陷,便路面结构变形。
3.5.4治理方法:
(1)属于填土路基,在填筑前要清除地面杂草、淤泥等,过湿土及含有有机质的土一律不得使用。属于沟槽回填,应将槽底木料、草帘等杂物清除干净;
(2)过湿土,要经过晾晒或掺加干石灰粉,降低至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再进行摊铺压实。
3.6带水回填
3.6.1现象:多发生在沟槽回填土中,积水不排除,带泥水回填土。
3.6.2危害:带泥水回填的土层其含水量是处于饱和状态的,不可能夯实。当地下水位下降,饱和水下渗后,将造成填土下陷,危及路基的安全。
3.6.3原因分析:由于地下水位高于槽底;又无降水措施,或降水措施不利,或在填土前停止降水,地下水积于槽内。或因浅层滞水流入槽内,雨水或其他客水流入槽内,不经排净即行回填土。
3.6.4治理方法:
(1)排除积水,清除淤泥硫干槽底,再进行分层回填夯实;
(2)如有降水措施的沟槽,应在回境夯实完毕,再停止降水;
1.参加中心试验室四月份检测例会。如排除积水有困难,也要将淤泥清除干净,再分层回填砂或砂砾;在最佳含水量下进行夯实。
3.7回填冻块土和在冻槽上回填
3.7.1现象:冬季施工回填土时回填冻土块或在已结冻的底层上回填。
3.7.2原因分析:
(1)技术交底不清,质量管理不严。
(2)槽底或已经夯实的下层,未连续回填又不覆盖或覆盖不利(草帘刮跑或过薄),造成受冻。
3.7.3危害:
(1)因膨胀的冻块融解,在填土层中形成许多空隙,不能达到填土层均匀密实,如回填大冻块其周围受冻块支垫也不能夯实。
(2)土体一经结冻,体积膨胀,化冻后会造成回填下沉。
3.7.4治理方法:
(1)施工管理人员应向操作工人做好技术交底;同时要严格管理,不得违章操作。
(2)要按规范要求:道路下沟槽回填土“当年修路者,不得回填冻土”要掏挖堆存土下层不冻土回填,如堆存土全部冻结或过湿,应换土回填。
(3)回填的沟槽如受冻,应清除冻层后回填。在暂时停顿或隔夜继续回填的底层上要覆盖保温。
3.8不按段落分层夯实
3.8.1现象:路基下沟槽回填土或者填筑路基,段落分界不清,分层不明,搭茬处不留台阶,碾压下段时,碾轮不到位或边角部位漏夯(压)。
3.8.2原因分析:
(1)不按分段、水平、分层技术要求回填,而是随高就低,层厚不一的胡乱回填。
(2)分段回填的搭荐不是按每层倒退台阶的要求填筑和碾压。
(3)无法碾压的边角部位,采用夯打。
3.8.3危害:造成搭茬处碾压不实,分层超厚处密实度不达标,边角处漏夯等都会陷造成路基日后不均匀沉降,路面变形。
3.8.4治理方法:
(1)要按规范要求,分段、水平、分层回填,段落的端头每层倒退台阶长度不小于1m,在接填下一段时碾轮要与上一段碾压过的端头重迭。
(2)槽边弯曲不齐的,应将槽边切齐,使碾轮靠边碾压;对于检查井周或其他构筑物附近的边角部位,应用动力夯或人力夯夯实。
4、预制场标准化施工质量通病防治
4.1地基处理
制、存梁台座基础、龙门吊基础优先考虑设置于地质较好的地基上。如原地表土质不良需进行基底处理,因地制宜选择砂砾、石渣和碎石土等水稳性好的填料对场地进行换填处理,分层碾压密实,弃土外运至指定弃土场。基槽挖完后进行地基承载力检验,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要求的用粒径≤37.5mm的级配碎石进行换填处理,换填深度50cm,防止由于基底强度不足或不均而产生不均匀沉降。
4.2场内排水
梁场横向要做成1.5%-2%的双向坡,与在龙门吊轨道内侧设置的纵向排水边沟以及在梁场靠近路线起点处设置的横向排水沟,形成有效的雨水排放系统。水沟用砖块堆砌,墙体表面与沟底用M7.5砂浆抹平,水沟沿主线纵向做1.0%的坡度。行车道在排水沟位置铺设预制板或1cm以上厚钢板,还可以采用下涵管的方式。
拌合区表面排水坡度不小于1.5%,做到雨天场地不积水、不泥泞,晴天不扬尘。
4.3场地硬化
预制场的所有场地采用C20混凝土硬化处理或采用水稳砂砾配合压路机进行硬化(通过实践证明采用水稳砂砾比较经济),根据设计位置及挖深,进行制、存梁台座和龙门吊轨道位置开挖,对制、存梁台座、轨道范围内的基底要加强碾压,再对制梁台座(两端除外)施工作业区加填15cm厚砾石层或碎石层并压实。根据作业区不同,重车行车通道砼厚度不小于20cm,钢筋棚内地面厚度一般为10—15cm。
拌和区场地全部进行砼硬化处理,使用不小于15cm厚的片石、碎石垫层,不小于15cm厚的C20砼进行硬化处理。拌合区四周采用砖砌围墙。
4.4T梁预制质量通病预防
砼的外观质量是砼质量的直观体现,因此搞好砼的外观质量对砼工程有其重要意义。现针对T梁的外观质量存在的一些问题,经过实践的摸索,现场总结分析,逐步完善整改措施,使T梁的外观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4.4.1施工中常出现的质量通病
(1)梁腹侧表面、T梁端头锚固截面有蜂窝、麻面现象,马蹄上口斜面气泡较大。
(2)梁端头第二道横隔板下耳板附近、腹板变厚处、马蹄上口斜面有较大“孔洞”。
(3)马蹄根部、侧模拼缝、堵头模板两侧处跑浆较多,有“烂边”、“烂根”现象。
(4)梁腹表面有明显的层印。
(5)梁腹板表面有“泪痕状水纹”或“细羽毛状绒纹”。
(6)模板拼缝处有“错台”,个别梁有“跑模”现象。
(7)T梁张拉起拱后,梁两头马蹄底部缺棱掉角。
(8)T梁翼板顶面板收缩裂缝较多。
(9)腹板表面、翼板下表面有“白斑”和“黑斑”,砼表面花脸,颜色不一。
(10)漏筋、漏垫块。
(11)T梁顶面砼板表面高低不平。
(12)外形尺寸偏差。
(13)预防措施、修补方法
4.4.1.1麻面
预防措施
(1)砼搅拌时间要适宜,一般应为1~2分钟。
(2)振捣遵循快插慢拔原则,振动棒插入到拔出时间控制在20s-30s为佳,插入下层5-10cm,振捣至砼表面平坦泛浆、不冒气泡、不显著下沉为止;马蹄上口斜面宜作为砼分层控制高度,以利排气;插振捣棒确有困难时,采用附着式振捣器或人工插捣的方法振实。
(3)新拌砼必须按水泥或外加剂的性质,在初凝前振捣,放置时间过长未初凝砼可拉回拌和站按设计水灰比加水加水泥重新拌和。
(4)T梁马蹄以下主要依靠附着式振捣器振捣,腹板上部、翼板砼主要依靠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尽量避免浇筑上部砼时,启动附着式振捣器,导致下部即将结硬的砼表面出现麻面。
(5)浇筑前检查模板拼缝,对可能漏浆的缝,采用双面胶或泡沫胶进行封堵。
(6)模板表面清理干净,脱模剂应涂刷均匀。
4.4.1.2蜂窝
预防措施
(1)浇筑前必须检查和嵌填模板拼缝,并浇水湿润。浇筑过程中派专人检查模板质量情况,并严格控制每次振捣时限。
(2)塌落度过小时拉回拌和站加水加水泥重新拌制;振捣工具的性能必须与砼的工作度相适应;振捣工人必须按振捣要求精心振捣,尤其加强模板边角和结合部位的振捣。
(3)严格执行带浆下料和赶浆法振捣,振捣至砼表面平坦泛浆、不冒气泡、不显著下沉为止。
(4)砼拌制时间应足够,分层厚度控制在30-35cm,防止振捣不到位。
4.4.1.3孔洞
预防措施
(1)可采用小料、大料两种配比的砼,前两斗砼拌小料,水平分层浇筑马蹄部分,附着式振捣器振捣,其它部位砼采用大料按上述方法浇筑,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2)对构件角点和结合部重点检查,特别注意振捣,不能用机械振捣时,可改用人工插捣,插捣应反复数次,确保砼不出现孔隙。
(3)砼配合比中掺加高效减水剂,确保砼流动性满足工作要求。在砼运输、浇筑的各个环节采取措施保证砼不离析。
(4)振捣应密实,不允许出现漏振点,吊斗应按布料厚度,走动卸料,避免吊斗直接一次卸料过多。
(5)严防杂物出现在拌制好的砼当中。
4.4.1.4“烂边”和“烂根”
预防措施
(1)接缝处贴橡胶海绵条止浆,拼缝设计成搭接企口缝,并用钢木压板、橡胶压条止浆,预制台座包边角钢表面粘贴橡胶海绵,防止模板振捣时底边脱开台座。
(2)在保证马蹄振捣的情况下,将最先每两道横隔板之间附着式振捣器适当减少到1个,并将振捣器位置调高,避免振捣器太靠近模板底边、拼缝。
(3)拼缝两侧的振捣器起振时保持同步,异步后模板拼缝漏浆加多。
4.4.1.5层印
预防措施
(1)预制梁浇筑顺序一般从模板一端开始水平分层浇筑,当梁较高超过2.5米时,采用马蹄、腹板、翼板同时浇筑。从模板一头开始,先浇筑一段马蹄,返回再浇筑腹板段、翼板,再向前浇马蹄,再回头浇筑腹板、翼板,如此反复保持浇筑斜面不断推进。
(2)砼停歇后继续浇筑,虽未超出施工缝停歇时间,亦应参照施工缝的要求进行检查,情况严重时严格按照施工规范的规定处理好施工缝。
(3)精心组织振捣,注意砼振实的5点表现,振捣棒插入下层砼5-10厘米,避免砼发生离析。
(4)涂脱模剂时以模板现油光为准,采用质量品质较好的机油涂刷均匀。
(5)施工现场配备应急发电机一台(kw)。
4.4.1.6“泪痕状水纹”或“细羽毛绒纹”
预防措施
(1)改善砼配合比。
(2)调整附着式振动器位置及每次开启时的位置与台数。
(3)拉紧模板对拉杆,可以采用双螺帽加强。
4.4.1.7错台、跑模
预防措施
(1)定期修整模板,确保模板底边和拼缝处平整度满足规范要求,可每预制50片T梁即检修加强模板一次。
(2)设专人紧固模板,手劲一致保持对拉螺杆松紧一致。
(3)装模时叮嘱操作工人检查拉杆的工作情况,杜绝使用坏丝的拉杆螺母和已变形拉杆。砼侧压力比较大时,拉杆上双螺母。振捣强烈时螺母底下加垫减振弹簧垫片,防止拉杆崩丝,出现跑模。
4.4.1.8“切角”
预防措施
支T梁侧模板时,提前在梁头钢筋笼底下垫一块10厘米宽,1厘米厚的薄木板,将T梁支撑线前移10厘米。
4.4.1.9裂纹
预防措施
(1)浇筑完砼6小时后开始养护,养护龄期为7天,前24小时内每2小时养护一次,24小时后按每4小时养护一次,翼板顶面用湿土工布覆盖,避免曝晒。
(2)振捣密实而不离析,对板面进行二次抹压,以减少收缩量。
4.4.1.10花面
预防措施
(1)浇筑梁腹时,用彩条布遮住翼板底模板,防止砼散落到模板上;在浇下一层砼前将侧模板上溅落的水泥浆擦干净。
(2)拆模以后,用钢丝刷将模板上的灰渣清理干净,铁锈要用细砂纸擦拭干净。清理完后,用质量好的脱模剂均匀涂刷模板表面,用量应少,现油光即可,如果脱模剂过多会往下流,造成砼局部颜色发乌,砼面颜色不一致。
4.4.1.11露筋、漏垫块
预防措施
(1)钢筋砼施工时,注意垫足垫块,保证厚度,固定好。
(2)钢筋砼结构钢筋较密集时,要选配适当石子,以免石子过大卡在钢筋处,可调整配合比采用细石砼。
(3)砼振捣时严禁振动钢筋,防止钢筋变形移位。
4.4.1.12T梁顶面砼板表面高低不平
预防措施
(1)在顶板预留钢筋上弹墨线统一标出浇筑标高,浇筑时尽量依此线为浇筑标准。
(2)现场旁站技术员要求操作工在需人工铲砼的地方必须将标高控制好。
4.4.1.13外形尺寸偏差
预防措施
(1)模板使用前要检查并修整,拼装严密平整。
(2)模板加固体系要经计算,保证刚度和强度;支撑体系也应经过计算设置,保证足够的整体稳定性。
(3)下料高度不大于2米。随时观察模板情况,发现变形和位移要停止下料进行修整加固。
(4)振捣时振捣棒避免接触模板。
(5)浇筑砼前,对模板几何尺寸进行反复认真的检查核对。
(6)每套模板使用50次即进行板面矫正与背肋骨架等加固
5、桥梁施工质量管理保证措施
5.1建立质量检验机构
成立质量检验小组,项目经理为第一质量负责人,安质部向项目经理负责,担负整个工程质量检验工作,对检验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有权停工,有权责令返工。各施工队(组)技术主管负责质量工作,开展质量创优活动。
5.2严格工序质量管理
专职质检人员加强施工现场检查,及时检验工序施工中的质量,监督施工人员加强质量控制。当认为施工工艺、方法、施工操作不符合要求时有权作出停工或返工的决定,并出具书面通知,限期整改。
工序完成后,施工班(组)必须组织质量自检,现场质检员认可合格后,报质检工程师复查。隐蔽工程、主要部位,由技术负责人主持,质检合格后,填写质量报验单,报驻地监理检验合格、签署意见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对自检不合格、监理和业主检验不合格的坚决返工,直到检验合格才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如出现质量事故,由总工或质检工程师组织有关人员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缺陷修复方案和质量整改措施,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对事故责任者将予以经济处罚,通报批评,直至限令其离开工地,以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5.3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管理制度
(1)实行质量考核制度:每月定期召开质量例会,组织全面的质量检查和考评,总结质量情况,提出质量改进措施,进行技术研讨,确定施工对策,考核各专业施工队质量管理情况。
①考核施工工艺方法落实情况;②主要材料质量;③测量放样精度;④施工操作方法、操作质量;⑤工序自检、报检情况;⑥施工原始记录;⑦作业队(组)工序交接情况;⑧施工设备操作规范;⑨工序施工成果;⑩后期养护情况。
(2)施行学习与培训制度:采用各种途径,提高施工人员技术素质,利用雨天和施工间隙,请监理工程师或监理工程师代表讲授技术要求和施工操作方法,组织技术比赛,并适当派人外出学习,及时掌握高速公路建设中一流的工艺和技术。
(3)施行技术交底制度:技术交底,由项目总工实施,由专业工程师负责分散实施,使上岗前人人做到心中有数。
(4)施行质量风险抵押金制度,对工程质量优良的人员给与鼓励表彰,对工程质量存在问题的责任人给予批评惩罚,直到调离工作岗位。
5.4进行方案比选,确定最优方案
以项目总工为首组织技术攻关活动,确定确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把质量问题克服在苗头上。重大的施工问题和关键的施工问题必须组织专门技术小组研究攻关,在技术上攻破难关,保证质量。
5.5加强机械、仪具的管理
测量仪器,试验仪具须经标定后方能使用,并由专人负责保管。
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调试工作,防止机具设备本身的故障造成质量偏差与缺陷。
5.6抓好材料的质量管理
所有材料、成品、半成品都必须是经试验检验合格,并经质检、监理认可方能采购,进入工地的材料、成品、半成品应随机抽样检验,未检验前不得进入工序施工,对检验不合格的应及时清出现场,并报告项目经理、项目总工。
对进场的合格材料由专人负责保管,按有关要求堆放,避免质量下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