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正式运营两年有余的长春地铁2号线是一条不寻常的地铁线,它有着全国首批建造的采用%全预制装配式结构的车站。车站完全像搭积木一样拼装而成,这种地铁车站的建造方法在全世界是首创。而将这一概念推到台前并带动其实施建造的正是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总工程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西南交通大学届校友——杨秀仁。
杨秀仁,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突出贡献的技术专家,首都奖章获得者,现任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早餐中“诞生”的新点子
装配式车站的“诞生”要从10年前的一顿早餐说起,年11月,作为业内专家的杨秀仁到厦门参加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发展座谈会。一天清晨,他与哈尔滨地铁公司的一位领导一起吃早餐,这顿早餐便成为他魂牵梦绕的装配式地铁车站之梦的开端。
领导抱怨,由于东北地区冬季严寒,哈尔滨地铁修建工程每个月只有六七个月可以进行施工,工期尤为紧张。杨秀仁边听边思索,一瞬间他想到了明斯克地铁站: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地铁站采用了装配技术,施工速度快,可以不受“冬歇”的影响。为什么不能自主研究在中国北方推装配式车站呢?杨秀仁立刻把这个想法分享了出去,得到大家的热烈回应,领导也对这个想法颇为满意。
这次早餐后,装配式车站的想法便在杨秀仁头脑中萌芽了,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两年之后才找到具体的项目落地实施,地点没有选在哈尔滨,而是转移到了长春。
在这搁置的两年期间,杨秀仁和他的团队并没有放弃技术推进,广泛调研国内外地上、地下预制装配建造技术,研究地铁车站预制装配的技术关键点和建设方案,两年的时间反而让研发团队积淀了更多的装配式理论基础,而让这一理论基础得以落地的,还是年的长春地铁2号线。
一座车站省出1/4—1/5工期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作为长春地铁设计总体单位,多年为长春地铁服务,始终和长春市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而长春地铁对通过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也十分重视。
经过两年的理论积淀后,他们大胆地向长春市轨道交通业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听到杨秀仁的理念时,这位负责人眉头紧锁,不过随着讲解的深入他很快便笑逐言开。眉头紧锁是因为装配式课题研发需要投入较多的科研经费;而让他笑逐颜开的则是这项技术如果实现,每个车站可以比以往节省4—6个月的工期,几乎占到一座车站施工时间的1/4—1/5。
双方一拍即合,开始研究具体项目的环境、交通、占地、用工数量、施工作业条件和施工安全性等具体细节,而这些对比数据中,装配式车站都远优于传统明挖现浇车站。仅在现场作业工人数量方面,现浇混凝土车站,高峰期现场每班需要-名工人作业,采用预制装配技术后,每班的人数仅为20人左右,在如今建筑工人奇缺的时代,尤其具有诱惑力。
最终,长春地铁2号线袁家店站被确定为中国历史上首个采用装配式施工的地铁车站,更是世界范围内唯一采用全预制装配技术的地铁车站。
团队里的头脑风暴
杨秀仁的团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走寻常路。“我们做的事情前不见古人,没有太多经验可循,索性就抛弃大部分因循守旧的经验。”杨秀仁经常带领团队开展头脑风暴,很多“金点子”也都是在头脑风暴中来的灵感。
袁家店车站的预制装配试验段全长米,车站高近18米、宽度近21米,由块预制构件组成的88环拼装而成,单个构件最重达55吨。如果说看似巨大的预制构件厚重无比,而55吨的重量也是货真价实,那是只观其表罢了。所有的预制构件都是十足的“空心货”。
杨秀仁说:“理论上,构件核心部分的混凝土其实承载作用不大,虽然常规设计都是按照实心来考虑,但对于需要用吊车拼装的预制构件来说,构件重量太大了不但施工很困难,机械设备投入要增加,混凝土消耗量也大,造价自然就更高。能否将核心部分的混凝土去掉?如何去掉?”
为此杨秀仁带领团队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认真的研究,哪块能去?哪块要保留?每一个空腔的大小、距离是多少?构件壁厚又是多少?这些都是研发团队经过几十上百次的计算和推演后得出的科学数据。而大型混凝土构件空腔形成工艺也是费尽周折,其中轻质填充物通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发明专利“空腔薄壁预制构件”就此诞生。据统计,应用构件减少的重量至少占到约20%。
智慧建造是当前建筑领域的热门。杨秀仁率领的团队除研发了预制装配技术所配套的关键施工装备之外,还在国内首次自主研发了一套“构件拼装自动控制系统”,把以往由人工操作和控制的拼装工作,由自动控制系统替代。以往人工控制很难兼顾的“拼缝宽度”、“千斤顶拉力”、“液压站压力”、“多点同步控制”等多项工作,完全交给系统自动控制,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效率。
大型预制构件制造精度的检测同样是一个难题,这么一个大家伙如果用尺量,很难操作,而且不容易保证精度。而预制装配式结构对构件有很高的精度要求,早期施工中也因此吃了不少苦头。为此,杨秀仁率领团队专门攻关,开发了一套“激光点云式构件自动测量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对生产好的构件进行高精度的自动扫描检测,同时形成出厂检测报告。
一系列的构件生产和现场施工装备,使装配式地铁车站的建造理念实现了由传统的“建造”到机械化“智造”的完美过渡。在杨秀仁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年8月底,长春地铁2号线正式通车运营。
装配式车站全部环节的打通、多个“世界第一”成果的获得,并没有让杨秀仁止步于此,他和团队又提出了“装配式轨道“的理念,不仅大大简化了施工工序,还减少了70%的现场作业工人,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矛盾,并且让市民们在乘坐地铁时更平稳、更舒适。装配式轨道的突破又一举拿下了世界首创的佳绩。
除此之外,杨秀仁与团队还发明了装配式减振轨道施工的关键技术体系,这套体系不仅可以为今后北方高寒地区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整体方案,还可以辐射到全国更多城市,特别是对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城市,实现真正的绿色化建造。今年3月,杨秀仁还受邀登上北京卫视《为你喝彩》,展现大国工匠如何构筑中国建造之未来。
如今,他与团队走在城市轨道交通及地下工程设计的前端,不屈奋斗,书写传奇,为我国交通强国战略的实现贡献着交大力量!
素材来源:西南交通大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584.html